大家都在看
什么叫干栏式建筑
最佳答案
干栏式建筑是一种在木或竹柱底架上建造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建筑在中国古代史书中也被称为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可能是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中转译而来。此外,栅居、巢居等通常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也属于此类建筑。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土掌房建筑是彝族土掌房(又称土库房)的一种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种建筑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十分壮观。后期彝汉混居后,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土掌房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这种建筑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