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韩翃写《寒食》时的时代背景资料
最佳答案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用以纪念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子介子推。在这一天,人们会禁止生火,只吃冷食,以此表达对介子推的怀念之情。[4] [5]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前两天。古时候,这个节日备受重视,家家户户都会遵守禁火的习俗,只食用现成的食物,因此得名寒食。由于寒食节正值暮春,景色宜人,从唐朝到宋朝,这个节日变成了出游的好时机,宋人曾有言:“人间佳节唯寒食。”在唐代,皇帝会在清明节这天发布旨意,赐予近臣榆柳之火,以此表示皇恩,同时也标志着寒食节的结束。这个仪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告知人们可以从现在开始使用火源;二是提醒官吏们要向介子推学习,勤政爱民。唐代诗人杜甫曾在《寒食日恩赐火》一诗中记录了这一盛况:“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这首诗与韩翃的《寒食》可以相互参照。[6] [5] 中唐以后,一些昏庸的君主过于宠信宦官,导致宦官权力过大,败坏朝政,排挤正直的官员,对此,正直的人士都感到非常愤慨。有观点认为,韩翃的这首诗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作的。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