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能做到“忍”?

2025-08-23 15:42:097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做人当忍,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难于上青天。正因为如此,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做人的“忍”道,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小不忍则乱大谋”。

为什么做人“忍”字尤其重要?有人冒犯了你,需要忍:有人与你争名夺利,需要忍;有人委屈了你,需要忍;有人嫉妒你,也需要忍。总之,中国人需要忍的地方太多了,以致有人说中国人活得太累,累就累在需要忍的事情太多,其中就有人际关系的成份,甚至大多数是人际关系的成份。而累也好,不累也好,忍是现实需要,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忍让才能相安无事,所以古人概括了一句关于忍的至理名言:“百忍成金”。

在做人时怎样才能做到忍呢?

(1)体谅他人的要求和难处。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他人有了难处或要求或产生某种欲望,只要不是太过分,又在合乎情理的范围内,不妨对此忍让几分。有时,由于人们产生种种要求,可能会做出一些使人不如意的事情,这时,出于对人的体谅,就要学会忍让。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曾担任齐国宰相。家中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个与孟的小妾私通。有人向孟报告情况,并进言道:“身为人家的食客,却与主人之妾私通,天理不容,理应处死!”孟尝君却淡然说道:“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此事不宜再提。”之后,孟不仅不再提及此事,反而对私通的食客施之以惠。他召来那个食客说:“你在我门下已经多日,一直没有适合的位置安置你,对此我十分不安。时下卫国国君与我交情甚笃,我想替你备好车马银两,送你到卫国做官去。”

那个食客来到卫国,受到卫王的器重。不料,后来卫国与齐国关系紧张,卫国欲联合诸国一齐攻打齐国。此时,那个曾受惠于孟尝君的人向卫王进言道:“臣之所以得以来到卫国。全仗孟尝君不计臣的无能与过错,将臣推荐给大王。臣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约定,未来两国的子孙后代要世代友好,决不彼此攻伐。现在,陛下却欲联合他国一齐攻打齐国,这不仅有悖于先王的约定,而且也有负于孟尝君的一番情谊。恳请陛下打消攻打齐国的念头,不然,臣愿死在陛下面前!”卫王觉得他说得有理,特别是佩服他的情义,于是取消了联合攻打齐国的念头。人们说。这是孟尝君的仁义和忍让救了齐国。

从这个历史典故可以看出,忍让会使人佩服,有时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巨大的回报。

(2)以诙谐对小过。与人相处,不时会遇到他人犯有小错,这也许会冒犯你的利益。但若不是大的原则问题,不妨一笑了之,显出一些大将风度。

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许多商人知道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便纷纷在自己的公司、店铺、饭店门口挂起了署名于右任题写的招牌,以示招徕。其中确为于右任所题的极少。半真半假的居多,完全假的也时有所见。

一天,于右任的一个学生急匆匆地来见老师,说:“老师,我今天中午去一家平时常去的小饭馆吃饭,想不到他们居然也挂起了以您的名义题写的招牌。青天白日,明目张胆地欺世盗名,您老说可气不可气!”正在练习书法的于右任“哦”了一声,放下毛笔后缓缓地问:“他们这块招牌上的字写得好不好?”

“好个啥子哟!”学生叫苦道,“也不知他们在哪找了个毛头写的,字写得歪歪斜斜,难看死了。下面还签上老师的大名,连我看了都觉得害臊!”

“这可不行!”于右任沉思道,“你说你平时经常去那家馆子吃饭,他们卖的东西有啥特点,铺子叫个啥名?”

“这是家面食馆。店面虽小饭菜倒还做得干净。尤其是羊肉泡漠做得特地道,铺名就叫羊肉泡漠馆。”

“呃……”于右任沉默不语。

“我去把它摘下来。”学生说完,转身要走,但被于右任喊住了。

“慢着,你等等。”

于右任顺手从书案旁拿过一张宣纸,拎起毛笔,刷刷在纸上写下了些什么,然后交给恭候在一旁的学生,说:“你去把这个东西交给店老板。”

学生接过宣纸一看,不由得呆住了。只见纸上写着笔墨酣畅、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羊肉泡漠馆”,落款处则是“于右任题”几个小字。并盖了一方私章。整个书法,可称漂亮之至。

“老师,您这是……”学生大惑不解。

“哈哈,”于右任抚着长髯笑道,“你刚才不是说,那块假招牌的字实在是惨不忍睹吗?这冒名顶替固然可恨,但毕竟说明他还是瞧得上我于某人的字,只是不知真假的人看见那假招牌还以为我于大胡子写的字真的那样差,狗屎不如,那我不是就亏了吗?我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坏了自己的名声!所以,帮忙帮到底,还是麻烦你跑一趟,把那块假的给换下来,如何?”

“啊,我明白了,学生遵命。”转怒为喜的学生拿着于右任的题字匆匆去了。这样,这家羊肉泡漠馆的店主竟以一块假招牌换来了当代大书法家于右任的真墨宝,喜出望外之余,未免有惭愧之意。

大度诙谐有时比横眉冷对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他人的小过以诙谐的方法对付,实际上也是一种忍让的态度,这种忍让会使人没齿难忘。

(3)忍受不平。与人之间的相处,经常遇到不公平的事。中国人强调“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如果他人没有对某种恩惠“报之以李”,就觉得这太不公平。有时,你工作做多了,他人做的没有你多,却得到了相同的报酬,甚至得到比你还多的报酬,一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这太不公平”。一来一去。时间长了必然引发各种人际矛盾。这种矛盾就是强求公正引发的矛盾。或者说是不能容忍不公平引发的矛盾。为此.在一些问题上就要有忍受不平的修养和耐力。

美国学者韦恩·戴埃所著的《人的误区》一书,指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强求公正,是人的误区之一。戴埃说,如果人们强求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得公平合理,那么所有生物连一天都无法生存——鸟儿就不能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世界就得照顾到万物各自的利益。我们都习惯于在生活中寻求公道和正义,一旦感到失去了公正就会愤怒、忧虑或者失望。然而。寻求公道与寻求长生不老一样不会有任何结果。许多人认为。正义和公道在人际关系中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常常会说:“这是不公平的。”“如果我没有这样做,你也没有权利这样做”或者说“我没有这样对待你。你干嘛这样对待我”诸如此类等等。人们渴望公道,在没有公道时就会感到十分不快。这并不是什么误区行为,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正义和公道,未能如愿便愤世嫉俗,消极处世,这就构成了一个误区。这种自我挫败行为并不是指寻求公道行为本身,而是指由于不公道的现实存在而产生的惰性。

渴望公正的心理一旦融入人际交往中.必然带来许多不利的因素。戴埃说,当你感到某件事情不公平时,必然会把自己与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进行比较。你可能会想:“既然他们这样做了,我也能这样做。你没我做的多,却比我得到的多,这太不公平。”我没有那样做,你为什么可以那样做。不难看出,你是根据别人的行为确定自己的得失。支配你情感的是别人的行动,而不是你自己。戴埃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朱迪是一位颇具魅力的女士。她抱怨说,结婚都5年了,可她的家庭生活一直不太和谐。在一次小组咨询过程中,她扮演了一个卷入家庭纠纷的妻子。当扮演丈夫的年轻人说了几句令她不高兴的话之后,朱迪反驳说:“你为什么说这种话,我可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当她谈到自己的两个孩子时,朱迪就说:“这不公平,我吵嘴时从来不把孩子牵扯进去。”当她谈到业余时间的娱乐活动时,朱迪说的还是:“你总是往外跑,让我在家里带孩子,这太不公平了。”

朱迪实际上是把家庭事务开出清单,夫妻两人各占一半,必须公平,你不多,我也不少,我这样做,你也得这样做。难怪她天天愤愤不平,每天总是考虑怎样纠正她认为不公平的事情,而不是考虑怎样把夫妻关系搞得和谐一些。像这样寻求公正,就走进了死胡同,朱迪是在根据自己的行为来衡量丈夫,又根据丈夫的做法来确定自己是否幸福。只要她不再无休止地进行这种比较,而是积极地、独立地投入她认为是幸福的生活,她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自己的家庭关系。

因此,要摆脱强求公正的误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要总拿自己与他人比来比去,该忍则忍。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他人的境遇比你好,无论你如何抱怨“这太不公平”,情况也丝毫不会好转,你的境遇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且可能多一重烦恼,堪称雪上加霜。所以,你应该避免总是提及他人,不要总是拿望远镜或放大镜去看别人。有些人工作不多,报酬却很高;有些人能力不如你强,却因受宠而得到晋升;不管你是否乐意,你的妻子和孩子总会有与你不同的行为方式。然而,只要你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不去与别人进行不必要的比较,你就不会因周围的不公平现象而感到烦恼,别人也会更喜欢与你交往。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方法总比问题多》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