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创立及发展
最佳答案
1941年3月1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诞生。鲜英的宅邸“特园”作为成立大会地点,会议通过了多项重要文件,并选举出了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常务委员。其中,黄炎培、张澜、左舜生、张君劢、梁漱溟、章伯钧、罗隆基、李璜、江向渔、冷遹、杨赓陶、丘哲、林可玑等1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黄炎培、左舜生、张君劢、梁漱溟、章伯钧等5人为中央常务委员。黄炎培担任中央主席,左舜生为总书记。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时处于秘密状态,于同年9月18日在香港创办机关报《光明报》,宗旨为团结抗战,民主建国。梁漱溟任社长,萨空了任经理,俞颂华为总编辑。1941年10月10日,《光明报》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已经成立,并公布了成立宣言及“十大纲领”。同年10月28日,延安的《解放日报》热烈称赞同盟的成立,指出“抗日时期,民主运动得此推动,将有重大发展,开辟更好的前途”。
1942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至此,有三党三会之称。民主政团同盟最初的政治主张是: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统治区的民主宪法运动。为实现这一政治主张,民主政团同盟以政治联盟的形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国民党统治区积极开展民主宪政运动,支持中共参政员提出的召开党派政治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为坚持民主团结抗日而斗争。
1942年底,中央总部宣传部长罗隆基去昆明,筹建了政团同盟第一地方支部(后发展成为云南省支部)。1943年,民主政团同盟与重庆各界民主人士以庆贺沈钧儒先生70岁寿辰的名义举行集会,推动民主宪政运动,国共两党和无党派知名人士于右任、冯玉祥、董必武、郭沫若等100余人参加集会。罗隆基发表《宪政的先决条件》小册子,造成较大政治影响。1944年1月,民主政团同盟主席张润等于成都成立民主宪政促进会,并发表著名的《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的小册子,主张“主权在民”,在群众中具有很大号召力,并得到中共中央支持,特发《关于宪政问题的指示》与之呼应。1944年1至5月,沈钧儒、黄炎培等在重庆坚持每月主持召开“民主宪政座谈会”,批评国民党的寡头政治。总书记左舜生创刊并主编《民宪》半月刊,宣传民主宪政和抗战主张。史良等骨干成员在重庆开展了妇女运动,宣传抗战。
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改政团入盟为个人身份入盟,从而扩大了民盟组织的社会基础,使大批爱国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加入民盟,使盟组织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同年10月,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扩展资料
1941年3月至1944年9月期间的民主政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称作早期的民盟组织,它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中国民主政团民盟的产生,一方面代表了国内许多爱国民主人士拯救民族、国难和追求民主的政治愿望,另一方面,也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