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幼儿园中班教育笔记
最佳答案
春季来临,幼儿园配合教学活动,邀请家长带来小动物,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对小动物的喜爱。家长们的积极响应,使得自然角充满了各种动植物,成为孩子们课间和放学后的热门观察地点。
有一天放学后,几个孩子聚在一起欣赏小动物——谢豆豆妈妈带来的大蚂蚁。铁蛋突然提议:“老师,我想要把我的小乌龟带回家。”他拿起小乌龟的盆子就往外走。滕彰见状,也效仿铁蛋,将小乌龟带走了。经过老师的引导,滕彰将小乌龟放回了原位,而铁蛋却坚持要带回家。不久,铁蛋的妈妈前来,告诉他带回来的东西不能再带回家,铁蛋这才不情愿地将小乌龟放了回去。
铁蛋的行为反映了幼儿“小气”行为的一种表现。滕彰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也表明了强烈的模仿意识。铁蛋妈妈的话语促使他做出了改变,这说明铁蛋内心并不愿意。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幼儿成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为儿童提供了更优化的环境。然而,缺乏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以及与同伴分享的经验,导致大多数幼儿习惯了家长的呵护,逐渐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体会分享的快乐。这种环境为幼儿的“小气”、“独占”行为提供了温床。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尚处于较低阶段,易与同伴发生冲突,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加强,使得他们在分享行为上受到限制。铁蛋的行为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很多孩子只愿意与少数特定的人分享,即使有了分享的意识,行动上却常常相反,这表明了幼儿在品德发展中存在言行不一致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享能力。
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是重要的,它关系到幼儿的长远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
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情感、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通过讲述有意义的事,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情感分享。渐渐地,幼儿会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让大家共同感受。
其次,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孩子获得了分享的认知后,我们应尽量提供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引导他们与他人交流、协调,分享玩具和图书,体验合作的乐趣。
最后,巩固幼儿的分享行为,建立分享规则。通过表扬、肯定、奖励,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让分享行为得到巩固。同时,利用日常教学活动,如设立“分享日”,让幼儿在特定时间分享玩具、图书,与其他小朋友一起享受分享的乐趣。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能与他人共享的人。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