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知识点的归纳

2025-02-10 18:04:2510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新陈代谢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的特性。三磷酸腺苷(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其结构简式为A-P~P~P。ATP与ADP的转化迅速,转化式为ATP→ADP+Pi+能量(可逆,条件是酶)。对于动物和人,ATP中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对绿色植物,ATP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两大类,主要功能是吸收、传递、转换光能,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前者在叶绿体内的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物质变化为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后者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物质变化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光合作用为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和渗透作用。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成熟的植物细胞则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根吸收的水分沿导管运输,其中95%-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重要动力。

植物的矿质营养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有N、P、K、S、Ca、Mg(大量元素)和Fe、Mn、Zn、Cu、B、Mo(微量元素)。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运输过程,与吸收水分是相对独立的。矿质元素随着水分的运输而运输,动力是蒸腾作用,进入植物体后,有的仍呈离子状态,如钾离子,有的形成不稳定化合物,如Mg、N、P,这两类元素可转移再利用,有的形成稳定化合物,如Ca、Fe,不能转移再利用。

人体内三大物质的代谢包括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分解和合成。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能量,多余部分在肝脏和肌肉处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储存起来。脂肪在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等处储存起来,也可以再度分解成甘油、脂肪酸,然后氧化分解或者转变为肝糖元。氨甚酸被吸收后,一是被直接合成各组织蛋白质、酶和激素,二是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三是通过脱氨基作用,分解成含氮部分(可转变成尿素)和不含氮部分(可氧化分解,也可合成糖类、脂肪)。糖类、脂肪、蛋白质三者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可用图解表示成糖类与脂肪和蛋白质双向转化,蛋白质向脂肪单项转化;三者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糖类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三者之间还相互制约,正常情况下,人和动物主要由糖类氧化分解供能。

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80-120mg/dL,血糖含量低于50-60mg/dL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低于45mg/dL时,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需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当肝功能不好或磷脂的合成减少,脂蛋白合成受阻,脂肪堆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多食含卵磷脂较多的食物可以预防。人体每天必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主要因为蛋白质不能储存。动物性食物中氨基酸种类较齐全,豆类蛋白质中赖氨酸的含量较丰富。

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H】和释放少量能量(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以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进行,分为两个阶段,包括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条件:酶)。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能利用光或化学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属于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否则,属于异养型生物,如动物和人。需氧型生物有多数动植物等,厌氧型生物有破伤风杆菌、动物体内寄生虫等,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