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三令五申三令五申
最佳答案
成语“三令五申”源自中国古代典故,其含义是反复命令和告诫,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其著作《孙子兵法》在军事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部兵法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战争全局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原则。
孙武是齐国人,因避乱至吴国,他的兵法被吴王阖闾接纳,吴王提出用军队进行实战演练。孙武不畏挑战,接受了这个提议,他以一百八十名宫女为对象,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他详细解释规则,设立执法,反复强调纪律,但宫女们最初只是觉得新鲜,未能严肃对待。孙武首次下令时,宫女们未能执行,他意识到这是指挥官的责任,于是再次三令五申,但再次失败后,他果断斩杀两名不服从命令的队长,以此确立了纪律。
吴王对此震惊,但孙武坚持原则,认为即使面对君王命令,军人也应服从训练的规则。吴王最终被孙武的军事才能所折服,任命他为大将,率军大败楚军,吴国因此崛起。从此,“三令五申”成为了强调反复强调和严格纪律的成语,而“三……五……”也成为了表达多次重复的常用语。
孙武,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以他的实践和智慧,深刻影响了吴国乃至整个历史的军事策略,他的故事和《孙子兵法》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扩展资料
“三令五申”是我国古代军事纪律的简称,它最早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三令”与“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点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如今,“三令五申”是再三地向下级命令告诫的含义。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