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家讳故事
最佳答案
在中国古代,家讳不仅限于避父亲的名讳,还包括对母亲的尊重。如唐代诗人杜甫,因其母名海棠,尽管他长期居住在以海棠闻名的四川,却从未写下关于海棠的诗作,以示对母亲的敬意。
避讳是当时社会的礼俗,子辈需要避开长辈的名讳,奴仆则需避开主人的讳。北齐的熊安全为避免与和士开、徐之才的父名冲突,甚至改了自己的姓名,称自己为觫觫生。这种对主子的讨好,尽管有时显得有些无奈。
在南齐,谢灵超因问王慈书法与王僧虔的比较,触犯了王家的家讳,被王慈以“以鸡比凤”之语回敬,这导致谢灵超尴尬收场。晋朝的王忱在桓玄那里碰了壁,因桓玄忌讳“温”字,使得王忱的“温酒”请求变成了尴尬的场景。
为了尊重长辈,人们在写作或交谈中需寻找同义词替换,如司马迁因父亲讳谈,史书无“谈”字,而苏东坡因讳“申序”改称“叙”或“引”。然而,这种避讳有时会妨碍文字的准确表达。
民间故事中,巧媳妇以巧妙方式转述了公公王九的朋友来访,而一个笨媳妇在描述河对岸的狼羊事件时,避讳得令人啼笑皆非。法律上,家讳受到保护,《唐律》规定官员任职需避讳父祖名讳,否则将受到惩罚。
宋人郑诚对孟浩然的敬仰,体现在将浩然亭改名为孟亭,扬州人因杨密的避讳,蜂蜜被称为“蜂糖”。然而,这些避讳习俗更多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对长辈的尊重和对文化的独特传承。
扩展资料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