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登高的传统是怎么来的?

2025-02-19 22:00:096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人们大多知道“重阳登高”的习俗,但很少知道这个“登高”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其实,重阳节“登高”习俗与“插茱萸”“饮菊花酒”习俗在来源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躲避瘟疫,或者说是为了驱邪避害。

      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汉代的汝南人桓景,拜道士费长房为师,长年游学在外。有一次,费长房告诉恒景:“九月初九,你家人将遭遇瘟疫,你赶紧回家,让他们都制作红色香囊,在里面放入茱萸,绑在手臂上。全家人还要一起去登高,在山上饮菊花酒。这样才能躲过这次灾祸。桓景就按照费长房的吩咐,带领全家一起登高,来到山上,直到傍晚才返回家中。回到家中一看,家里的鸡狗牛羊都暴病而亡。费长房听说这事后就说:“这是它们代你们而死。”

      这个故事看起来怪怪的,其实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瘟疫的恐惧与防范。试想一下,当人们面对瘟疫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去对付时,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想方设法去躲避了。而“登高”就的确是古代人们躲避灾害的一个重要途径。至于插茱萸、饮菊花酒,那也是古人躲避灾害的一种办法。宋代时,就有人称茱萸为“辟邪翁”,称菊花为“延寿客”。

      这个故事是有其现实背景的。东汉末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中原地区。这场瘟疫在当年被称为“伤寒”。从文献记录来看,此次伤寒起病突然,牛羊马等家畜是病毒的主要宿主。这或许就是桓景登高避疫故事中,那些家禽家畜暴亡情节的由来。

      从汉代以来,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等习俗就传了下来。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就写到了这些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

      下面附上《续齐谐记》的原文——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请注意原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说明了“登高饮酒”的习俗“盖始于此”。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