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损害水平名词解释

2025-02-20 09:10:5498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所谓经济危害水平,这是在这个密度时实施人工防治的成本刚好等于由于防治而得到的经济效益。定义:所谓经济危害水平,这是一个临界的害虫密度,在这个密度时实施人工防治的成本刚好等于由于防治而得到的经济效益。

构成:防治费用(人工成本、机械损耗/物资费用)、产品单价、每头害虫所造成的产量损失以及所用措施的防治效果等。

计算公式:EIL=(P1+A+B)/P2IE 式中A为防治人工成本(元/公顷);B为机械损耗(元/公顷);P2为产品单价(元/千克);P1为防治物资费用(元/公顷);E为防治效果(%);I为每头害虫所引起的产量损失(千克/头)。这个概念首次将经济学观点引入害虫防治理论,所以一经提出颇受重视。1972年黑德利(J.C.Headley)根据经济边际分析原理研究防治费用、防治收益以及防治的纯效益随着防治后害虫种群密度而变的曲线。他的结论是在不断加大防治压力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过程中,随着种群密度不断下降,防治费用逐渐增加,越是要斩尽杀绝就越要提高防治强度和提高防治费用,而产值增长率却不断下降。在两条曲线相交之前,防治费用增长率始终低于产值增长率,增加防治压力总会提高纯效益。当防治害虫所产生的产值增殖率等于防治费用增殖率的情况下,防治的纯效益最大(见图示的Pt-n点)。这个控制后的种群密度即为经济损害水平(黑德利当时采用“经济阈值”的术语),Hall(1973)和Luckmann(1982)认为恰好是斯特恩定义的经济损害水平)。斯特恩把EIL作为权衡一场预计发生的病虫害是否值得防治的密度指标。对于最终流行程度低于这一指标的一场病害不应该进行防治;对于高于这一指标的流行进行防治则可能带来纯效益。黑德利则探求对于一场值得防治的病虫害究竟应该用多大的防治强度(防治次数、用药量)把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什么密度才能获得最好的纯效益。二者定义EIL的角度不同,推算的数值却是一致的。也可以理解为经济损害水平是一个密度指标,无论是自然发生的还是经过一定的防治以后的种群密度如果低于这一指标,都无需进行或增加防治,因为这种防治本身的费用增长量大于生产产值增长量,防治将变得不合算。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