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中庸教我们什么
最佳答案
郭沫若认为《中庸》基本是子思的作品,而“经过后人的润色窜易是毫无问题的”。近人中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是,《中庸》中虽有一些内容确系秦汉之际儒者所增,但其主体部分,则是战国时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是先秦儒家思想进入总结阶段的成果。所以名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是我们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宝库贡献了辉煌的篇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为世人所瞩目。《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量、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越位和缺位都不合适。“中庸”即中和,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而追求的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事中较为完美的平衡点。它还是和合文化的哲学升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和合文化的特点就是多样的包容,矛盾的对立统一和天地间万物的生生不息。中庸所体现的正是这些过程中的中正、平衡、有序、适度、合律的和谐。
中庸是哲学不是宗教。中庸本于《易经》,强调无地的发展与化育。可见中庸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而不是以神为本的宗教。中庸、中道是人类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由青铜器向铁器发展时代的哲学。在古希腊被视为最高美德,在佛教中被视为最高真理。而中庸的提出要早于二者一百多年。
《中庸》在认识理论上,实现了由问神向问人过渡,由直观经验向逻辑抽象过渡。中庸在社会领域,适应了由家族制向家庭制、分封制向集权制、传亲向传贤的转变;推动了由分散的一家一户小生产与高度集权封建专制的结合;促进了思想家与政治家、议政与行政的相对分离。从而明朗化了封建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统一。突显了宰相在调解皇帝与万民关系中的中庸作用。宰相作用的正确发挥是封建王朝稳定兴旺的重要原因之一。千古名相魏征则是宰相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与唐太宗共同造就了唐初盛世——贞观之治。
中庸不仅培养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使其成为我国传统法律依据的最高标准,并盛行了两千多年。中庸还是修身之法、治国之道,历来为先进政治家所重视。梁启超、孙中山视为国宝。毛泽东改造中国也从改造中庸入手,曾用“矫枉过正”指导农民运动,又以“过犹不及”领导延安整风。《毛选》开篇第一句就是分清敌我友。友,即是我与敌之中,团结友就是战胜敌人的法宝之一。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