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服饰样式及其象征意义

2025-02-26 21:20:358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古代贵族男子的服饰中,以帝王的衮冕最为华丽。在先秦时期,衮冕的制度分为上衣和下裳。上衣多为黑色(玄衣),象征天;下裳多为黄色(黄裳),象征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的袖子较宽,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黄、玄(黑)五彩丝线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案。下裳的图案也用五彩丝线绣出宗彝(礼器)、藻(水草)、火等图案。这些图案和花样合称为12章纹。下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绘有龙、火、山三章,系于腰间的革带,遮盖在裳面膝前。下裳旁佩有玉。下裳后系有组绶(宽丝带做成的花样垂饰)。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发束于头顶,着冠(帽子),冠卷有纽,纽中贯以玉笄,扣紧冠与发。冠上加冕(一块宽0.8尺、长1.6尺、前圆后方的平板,又称冕延,板为木质,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后均匀地垂有12旒(用彩丝作绳,贯串五彩玉珠,称为旒),每旒12玉,前后共24旒,共用玉珠228颗,称为玉藻。冠冕旁悬有玉,名“充耳”。足着赤舄(厚底鞋,以木复于履底做成,舄前头上,宽翘,宽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长裙的前裾缘挑起,以便向前迈步)。

后世衮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变化。其他诸侯、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数严格按等级规定依次减为9旒、7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数也依次减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纹也严格按等级递减,有9章、7章、5章、3章之别。冕服种类名称,有衮冕、山冕等数十种。

衣与裳相连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广:可以作文武官员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礼服,还可以作帝王不视朝时的便服。深衣又是庶人参加祭礼时的惟一可穿的礼服,在婚、丧、宾礼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平民日常着襦裤,襦是短衣。以短衣长裤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据说始于赵武灵王。这是从北方少数民族引进的一种服式,最初是将左衽短夹袍套在长裤之上,称为裤褶(音袭)服,后来适应汉族习惯而有所改变。贫者着褶,即粗布局悉长袄,颜色多为青、黑两色。丧服白色。

男子头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帽等。其细别的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锋判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大帽、圆帽、鹅帽、唐巾、席帽等,可达数十种。也有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

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

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荀子·哀公》:“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居领者矣”,杨倞注“务读为冒”,意思是说务就是帽。后来帽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脱帽没有礼貌,可见戴帽就有礼貌了。

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诗经·邶风》说:“绿衣黄裳。”但是裳并不是裤而是裙。连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一种是皮做的革带。大带是用来束衣的,叫做绅,古人常说“缙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插在带间,而缙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绅士”的意义也就此发展而来。革带是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视玉。《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铺的是乳麻。一般来说,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可见穿袍穿裘有贫富的差别。汉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的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帛则是丝织的总称。布与帛也形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

上古所说的裤,并不等今天所谓的裤。《说文》:“绔,胫衣也。”可见当时所说的,很像今天的套裤,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有裆的裤子叫裤,《释名·释衣服》说“裤,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种,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裤,穿起来便于劳动操作。《史记》说,司马相如“身自著犊鼻裤”,和奴婢们一起洗涤食具。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据说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绳编织成的。编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结实。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商周时期人们穿的多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的衣裳。这是当时男人的常服。中古以后,分为上下两截的衣裳变成了妇女专用品,男人们穿的多是连成一体的长衣了。这种重大改变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追本溯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联在一起的新衣裳,它就是促成这种变化的"深衣"。

深衣在当时确实有不少优点。它缝制容易,穿着方便,既利于活动,又能严密地包裹住身体,还可以充分利用布料。因此很快流行开来,无论文人、武夫、官员、平民,全都把它作为日常服装,甚至作为礼服穿用。当时男深衣曲裾较短,只向身后斜掩一层。女深衣曲裾很长,绕着身体缠了好几层,前襟下面还垂下一枚三角形的衣物,可能是右侧衣襟的斜衽。由此看来,深衣这种式样的最大特点,就是这条曲裾。

战国时期,南北各国的文化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深衣的具体式样也是这样。北方的衣着显得衣袖窄长,上衣紧贴身体,下面的衣裾宽大。在上衣部分显露出胡人服式的一些影响,可能吸收了胡服的特点。而在南方可以看到三种以上的不同深衣。一种深衣的式样很特别,衣袖肥大而下垂,在衣袖口处突然收紧。衣裾长可拂地。人们称它为"垂胡形衣袖"。这种衣袖可以兼作口袋使用,香袋、手巾、零钱等都可以放在里面。这是当时贵族妇女穿用的常服。另一种服式的肩部、腋下比较宽松,衣袖从肩往下逐渐变窄,形成细长窄小的袖口。衣裾拂及地面,使足部不外露。还有一种深衣式样显得很简陋。它衣袖宽松,像一只圆筒,衣服上下宽窄相近,衣裾较短,露出了双脚。前襟下面还露出了下垂的右内襟。这种形式简陋,裁剪方便,适宜劳作的服装就是汉代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日常衣着吧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