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开国大典》

2025-03-01 20:14:5411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情注文本,感受语文体温,则可以让语文学习成为生活需要。下面是 考 网整理分享的语文A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开国大典》,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词语。背诵、抄写第7自然段。

 2.学习课文,通过文中的一个个场面描写,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一个个场面描写,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讲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全国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

 (二)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集体正音。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请根据你以前阅读的书籍或文章,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丧权辱国

 外忧内患

 辛酸屈辱

 2.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3.毛主席在宣读公告。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你有没有像1949年10月1日的人们那样激动过?

 你能理解广场上的人们为何欢呼吗?

 4.屈辱沧桑的历史终于一去不回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了!现在,你们就是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去抓拍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吧!

 四、理清文章脉络

 大典前、大典时、大典后。

 五、重点讲解“典礼时”

 1.学生自读典礼时这部分内容。

 2.集体完成“典礼时”表格内容。

 六、自主品读

 1.学生自读典礼前、阅兵式和典礼后部分。

 2.完成表格内容。

 七、重点句段理解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删掉括号中的内容,对比体会。

 两段(洪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换掉括号里的词,对比体会。

 洪流*队伍

 流走

 光明光亮

 八、课文解析

 小组互相学习,把你还没有弄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2.“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红流”指*队伍,"流"这里指*队伍行走的样子,与"红流"相对应,"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乃至全中国永远摆脱了反动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光明。

 “红”暗示了人民群众以后对生活会红红火火,展现出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热爱。“掌声”、“欢呼声”表达了人民群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喜悦、激动的心情。还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表达了人民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

 九、通读全文,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地写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十、拓展提升

 同学们:你们知道54门大炮齐响28响的意义吗?

 54门礼炮代表我国54个民族(我国现有56个民族。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28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想再看看雄壮的阅兵式吗?(图片展示)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一个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了,她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正象诗人何其芳在开国典上写下的诗篇中描述的:在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亿万人民欢欣鼓舞,因为伟大祖国将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

 

【 篇二 】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风采。

 所在班级情况,

 学生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3000多字,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3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6分钟。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小组交流讨论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深入学习课文内容,背诵部分内容。

 一、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二、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三、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4、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五、作业布置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大典前 入场 工人 农民

 奏国歌 升国旗 宣布成立 读公告

 大典中 阅兵式

 群众*

 大典后 退场 红流 光明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