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如何直面死亡心理访谈观后感言
最佳答案
1、没有指向的焦虑实际上是死亡焦虑。
悟:或许有些焦虑是没有原因的,起码在意识层面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深层的原因,而这种对死亡无以言表没法名状的感觉无非是很让人措手不及的。
书中曾经说,对死亡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你之所以害怕虚度是因为你怕没法用有限的生命去经历无限的生活。所以,虚度人生让你觉得焦虑与紧张。而有些时候选择也会让我们焦虑。
2、选择意味着放弃,每个“是”都暗含着“不”。从无限的可能中选择某一有着负面含义:做出的选择越多,你的人生就越有限,越短暂,越僵硬。
悟:书中有个例子说的是一个离异的女士遇到了心目中合适的共度一生的人,但是她却为要不要和他确立关系而焦虑不安。或许在现实中,大家都会说傻啊,怎么不去好好的把握呢?其实,她说深层的方面是一旦确定了他们的关系,对其他更年轻的更优秀的男人来说,她是被限定了,被拘泥于这样的关系之中,没法体验到更新鲜的生活了。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怕生命有限没法经历更丰富的人生——死亡焦虑。
3、伊壁鸠鲁认为,人们不可避免的死亡所产生的恐惧影响了我们享受生命的欢娱,剥夺了人生真正的快乐。由于没有什么能满足我们追求生命不死的需要,那么所有的行为本质上来说都是没有价值的。伊壁鸠鲁提出,人们无休止的热切追求新奇的事物,永不满足,其实正是在心底储存快乐时光。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一次又一次的回味这些美好,也就不再需要没玩没了的追逐享乐。
悟:有个个案是一个老太太需要搬到敬老院了,她把自己珍藏的东西都卖掉或者送给朋友了,然后去咨询。到最后作者还是指出,这是老太太怕老,怕死亡带来的焦虑。他说,她这是一种解脱感,虽然她的收藏很珍贵,但也使得她背负着沉重的回忆,离开它们就像破茧重生一样。
没学过哲学,也没有很深的哲学思辨,可是忽然发现在历史上哲学家总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原因了。这话给我的感觉就像看到一群无所事事的人不想无病呻吟,便去体会死亡,感知生命。他们像看懂了,看透了,所以他们说出来的话都对人或多或少的有指导意义。可是,他们提倡去发现自己内心的东西,发现真我的东西,不主张去追求外在的名利和利益。这样,如果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的话,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向前进步了。他们是唯心的,而现在的人们又太唯“物”,追逐物质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心的存在。
过犹不及哦……
4、人生中有一半的担心和焦虑来自于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我们必须拔出这根肉中刺。——叔本华
5、其实别人的看法不过是幻觉,任何时候都可能改变。
悟:感觉这两句话有点唯心。
最近看《重遇未知的自己》时,封面上也是写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看职来职往时,郑妈妈告诉那个一米三的求职者也说的这话。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李响说陪他妈妈去游泳而妈妈怕自己胖胖的身材遭到别人嘲笑的时候,李响说,那么多年轻火辣的妹子在里面,大家忙着去欣赏那些人了,没有人去看你的。
是说,有些时候,我们把自己放在世界的重心上,其实别人没那么过度的盯着你的缺点不放?
还是,有时候你觉得这个是你的软肋,觉得大家会嘲笑你,只是你自己心里投射出来的影子,而别人只会漠视?
我不太懂。。
6、海德格尔指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非本真的存在和本真的存在。后者是指对人的研究,具体来说,非本真的存在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漠视,你完全的沉沦于周围环境之中,追究世间万物为何如此;本真的存在则是指欣赏存在本身,你将注意力放在存在本身的奇迹上,追去事物的本来面目以及真正的自我。
悟:这是两种人。
前一种人在追求一种框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是就在拼命的努力。就像芸芸众生。
后一种人在追求人生真正的意义,一直在哲学思辨,安于现状寻找内心。就像哲学家。
我们都是前者吧~
7、亲密关系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
悟:这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出来的东西。
我想到前段时间学长们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老师问过一个研究幸福感的师姐:你说幸福和幸福感的区别是什么?
师姐说的言简意赅,幸福是一种感觉,而幸福感是测量的指标。
我不以为然。
我觉得幸福是一个名词,没有感情色彩,仅仅是一种状态。而幸福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内心微妙的变化。如果说幸福感是幸福的测量指标的话,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幸福是瞬间很满足的状态,最好不要用量表来量化。(个人想法啦)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