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中的“瀚海”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5-03-05 04:19:096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是中国边塞诗的经典之作,其深邃意境与壮美词句深受人们喜爱。然而,在流传过程中,对诗中“瀚海”的解释出现了许多误解和讹误。本文将深入探讨“瀚海”的真正含义,纠正流传中的错误。

“瀚海”一词在《白雪歌送武判官》中的出现,让人不禁疑惑。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将其解释为“沙漠”,这一理解虽源于《宋史》等文献,但并非其原始含义。周祈在《名义考》中曾对“瀚海”进行过解释,指出它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指的是大海,而非沙漠。这一解释在当时多被接受,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

《山海经》中提到的“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郝懿行解释为“翰海”,但将“翰海”理解为沙漠显然有误。根据古代文献,“瀚海”原本指的是面积广阔的水域,如大海或内陆湖泊。《古今通韵》中的解释更为准确:“瀚,北海名。《霍去病传》作‘翰海’。又,浩瀚广大貌。”唐以前的注释者都将“瀚海”解释为北方的大海之名,如《北史·蠕蠕传》中的多次出现“翰海”一词,通常被释为呼伦湖、贝尔湖或贝加尔湖。

然而,随着字词含义的演变,“瀚海”在唐代已经可以引申为“广大的地区”。元代时,“瀚海”开始用来指称“沙漠”,这是因为沙漠也具有“广大”的特点。到了明代以后,“瀚海”一般专指戈壁沙漠。因此,在《白雪歌送武判官》中,“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瀚海”应该指的是贝加尔湖等“大海”,或借代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瀚海都护府所在的广大地区。之所以有这样的解释,是因为这里有“百丈冰”的描述。沙漠干旱少雨,不可能有很厚的冰层,而贝加尔湖因处于极寒之地,结冰极厚,这是符合逻辑的。

在《全唐诗》中共有29首诗中出现了“瀚海”,其中存在用瀚海比喻沙漠的现象,但大多数明显是指浩瀚之海或瀚海地区。例如,陶瀚《出萧关怀古》中提到“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诗中“瀚海”指的是浩瀚的沙漠。而岑参《白雪歌》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的“瀚海”应该指的是贝加尔湖或瀚海都护府所在的广大地区,因为这里有“百丈冰”的描述,且贝加尔湖因极寒而结冰深厚。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