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025-03-12 15:37:4210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韵味,理解文章意境与作者情感,达到熟读成诵。

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了解作者苏轼,进一步理解其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课文理解词句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诗词、散文。《东坡志林》中收录随笔,多取材日常,或描绘情调,或表露心境。《记承天寺夜游》出自其中,仅83字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寓意深长。

导语:文章标题表明是夜晚寺院游记,推测文章情感和内容。

二、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准确读音,清晰句读。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深入理解文意,解释关键词语。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无人分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就寝时,见月光射入,心情愉悦,欲外出赏月。考虑到无人与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两人一起在院中漫步。

庭中月色如水清澈透明,水中有竹柏交错,影子交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倒影。

哪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赏析

思考问题,理解作者情感与写作技巧。

作者为何夜晚去寺游?为赏月。如何描写月色?新奇比喻,月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月夜图有何特点?月色皎洁、空灵。文中哪些句子表达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结尾句流露出何种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借感慨自适心境,暗含对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微感不平。

五、小结

短文描绘月色美妙,真实记录生活片段,透露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练习。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