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杂诗

2025-03-14 00:59:3170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是己亥杂诗么?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220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作品名称: 己亥杂诗

创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处: 《己亥杂诗》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作者: 龚自珍

全诗数量: 共315首

作品风格: 自叙诗、平生出处、著述、交游

编辑本段作品信息

名称:己亥杂诗

年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1]

体裁:五言律诗 七言绝句

数量:共315首

作者简介

龚自珍像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a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后人亦常称之为“龚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1841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享年50岁。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2]。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创作背景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杂诗》诞生了。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

编辑本段原文

己亥杂诗

作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亦曾橐笔侍銮坡,午夜天风伴玉珂。

欲浣春衣仍护惜,乾清门外露痕多。

廉锷非关上帝才,百年淬厉电光开。

先生宦后雄谈减,悄向龙泉祝一回。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别西山)

翠微山在柘潭侧,此山有情惨难别。

薜荔风号义士魂,燕支土蚀佳人骨。

(唐碑额有近百字者)

掌故罗胸是国恩,小胥脱腕万言存。

他年金匮如收采,来叩空山夜雨门。

出事公卿溯戊寅,云烟万态马蹄湮。

当年筮仕还嫌晚,已哭同朝三百人。

颓波难挽挽颓心,壮岁曾为九牧箴。

钟簴苍凉行色晚,狂言重起廿年瘖。

许身何必定夔皋,简要清通已足豪。

读到嬴刘伤骨事,误渠毕竟是锥刀。

弃妇丁宁嘱小姑,姑恩莫负百年劬。

米盐种种家常话,泪湿红裙未绝裾。

(有弃妇泣于路隅,因书所见)

金门缥缈廿年身,悔向云中露一鳞。

终古汉家狂执戟,谁疑臣朔是星辰?

词家从不觅知音,累汝千回带泪吟。

惹得尔翁怀抱恶,小桥独立惨归心。

【按】己亥杂诗为作者不满时局,于己亥年(1839)四月辞官归故乡杭州时作,共三百一十五首,以上摘取其中部分作品。

编辑本段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

已亥杂诗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1.“浩荡”句: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荡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2.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诗人故乡杭州,有版本称这指的是诗人不知今后该何去何从。

3.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这里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4.花:比喻国家。

5. 护:保护。

译文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程和命运。“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心思想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花”指国家。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主旨

以落红自喻,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

编辑本段第220首

九州①生气②恃③风雷④,

万马齐喑⑤究⑥可哀。

我劝天公⑦重抖擞⑧,

不拘⑨一格降⑩(jiàng)人才。

注释

①九州:中国。

②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③恃(shì):依靠。

④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⑤万马齐喑〔yīn〕: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⑥究:终究、毕竟。

⑦天公:代表老天爷或者是最高的统治者。

⑧抖擞:振作精神。

⑨拘:拘束、束缚。

译文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有用之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才,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才,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与批论。“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表达情感

表达了诗人反对侵略,改变政治面貌,渴望人才辈出的思想感情。

注:苏教版六年级上学期古诗(人教版八年级课后十首诗)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