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别称有哪些 北京的别称简介

2025-03-14 03:38:3412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1. 北京,这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朝代有着诸如燕京、蓟城、涿郡、京城、南京、幽州、大都、北平等二十多个别称。

2. 蓟,据史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将帝尧的后代封于蓟,将召公奭封于燕。另外一种说法是,周朝之前就有燕国,后来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北京的前身。秦朝灭燕后,设立了蓟县,其故址就在今天的北京城。

3. 幽州,这是远古时代九州之一的名字。幽州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尚书·舜典》中:“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其治所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4. 燕都,因为古时候这里是燕国的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的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名,其国都被称为“燕都”。后来,一些古籍中常用“燕都”作为北京的别称,上世纪80年代还出版了一种北京文史类刊物,名字就叫《燕都》。

5. 日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书》中。因为颍川离晋国都洛阳非常近,所以被称为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就是用的这个典故。从此,“日下”就成为了国都的代称。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书籍,都将“日下”用来指代北京。

6. 幽都,唐代曾设立过幽都县,辽代也曾设立过幽都府,其治所都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7.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今河北涿州)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取消了燕京的称号。后来,尽管北京的正式名称多次更改,但“燕京”这个称呼却广泛流传开来,成为北京最常用的别称之一。

8. 春明,这个名称起源于唐代。唐朝的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被称为春明门,因为古人认为东方主春,所以后人就用“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其名即来源于此。

9.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之前,长安被称为京城,北京成为国都后,也被称为京城,这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之一。

10. 南京,辽代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11.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所以燕京又称燕山。

12.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其治所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13. 大兴,金将燕京改为中都,又设大兴府,在今北京东南部。

14.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

15. 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为“汗之城”,即可汗所居之处。因此,元朝定都北京后也称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16. 北平,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元后,为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17.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称帝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迁都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

18.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另外一种说法是,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所以统名为京师,后来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

19. 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明清的宛平县治只是今天的北京西南部。

20.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民国十七年废京兆,改北京为北平。

21. 此外,北京还有广阳、涿郡、渔阳、析津和顺天府等别称。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