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武大牌坊——牌坊的四次变迁
最佳答案
穿越历史的印记:武大牌坊的四段旅程
当你步入武大校园,第一眼所见的定是那座威严矗立、古韵犹存的牌坊,它就像一张无声的历史名片,诉说着珞珈山的岁月沧桑。位于珞珈门广场中央的它,不仅仅因为其别致的造型吸引眼球,更是因为其上镌刻的“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大字,铭刻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校名全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沿着珞珈山路漫步,你会在路边发现另一座小一些的牌坊,它被文物保护栏环绕,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座牌坊并非孤立,它与珞珈门处的牌坊遥相呼应,是武大校史的见证者。它的存在,揭示了学校在不同时期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木质记忆的瞬间消逝
追溯武大的历史长河,早在1931年,街道口大学路起点,一座色彩斑斓的木牌坊见证了学校的初创期。这座牌坊以其江南建筑风格,书写着“国立武汉大学”的字样,然而,木质结构的脆弱让它在次年的大风中轰然倒下,这不仅是物理的损毁,也是历史的一次转折。
钢筋水泥的坚守与革新
1934年,武汉大学以水泥重建牌坊,这次他们吸取教训,选择了更为坚固的材料。新牌坊上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清晰地展示了学校的学科布局与教育理念。尽管它不再位于校园内,但它作为历史文物,仍承载着学校的学术追求和精神象征。
变迁中的新生与回归
改革开放后,新的校门牌坊应运而生,1993年的仿古之作,几乎复制了街道口老牌坊的风貌,但又融入了时代的印记。然而,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这座牌坊在2024年面临拆除,2013年,一座新的石质牌坊在原址北侧重生,更为壮丽且富有现代气息,见证了武大与时俱进的风采。
从木质到石质,从街道口到珞珈门,武大牌坊的变迁,象征着时代的更迭,但那股对优秀人才的召唤和教育的热情,始终如一,历久弥新。每一块石、每一笔刻,都在无声地述说着“辟门吁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教育理想,历练着一代代武大人的心志。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