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体 乐府 歌行体 绝句 律诗 词体诗

2025-03-14 17:49:398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怀乡、行旅诗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作者: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解】:

1、和:指用诗应答。

2、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

3、淑气:和暖的天气。

4、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韵译】: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

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

晴朗的阳光下绿苹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

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评析】:

��因物感兴,即景生情。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1、次:停留。

2、残夜:天快亮时。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韵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评析】: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韵译】: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评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旅夜书怀》

作者: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解】:

1、危樯:高耸的桅杆。

2、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3、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4、沙鸥:水鸟名。

【韵译】: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

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

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

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评析】: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解】: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韵译】: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评析】: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宿府》

作者: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解】:

1、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长夜。

2、风尘荏苒:喻战乱不绝。荏苒:犹辗转。

3、已忍句:指自天宝十四载(七五五)安禄山反至写此诗,已忍受了十年的伶俜生活。伶俜:飘零之意。

4、强移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

【韵译】:

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疏寒;

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

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

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

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评析】:

��这首诗是依人作客,抒写旅愁,有一种百无聊赖之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名抒情。首联写独宿江城,环境清寒;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颈联写战乱未息,处世艰难;末联写漂泊十年,如今暂且栖安。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

《阁夜》

作者: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解】:

1、阴阳:指日月。

2、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3、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4、星河:星辰与银河。

5、野哭句:意谓从几家野哭中听到战争的声音。几家:一作“千家”。

6、夷歌句:意谓渔人樵夫都唱着夷歌,见夔州之僻远。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7、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8、跃马:指公孙述。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评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如梦令》(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 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析读]绍圣元年(1094),秦观贬官处州,以后流徙南荒,直到卒于旅途中。

这首小令写贬途之中旅居客馆的寂寞凄凉。词由静而动,由梦而醒,醒而无寐,隐晦曲折地写出主人公的不安情绪。作者善于用精简的笔力捕捉生活中的典型事物——如凄清的夜景——极具表现力。叠词的使用,增强了全词的表情效果。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投笔吏,汉人班超,始以抄书为生,后投笔从军被封为定远侯。

请长缨,终军曾向汉武帝请求受长缨,后指自愿从军为请缨。

[析读]诗人登上燕台,被边关壮美的景色和边疆熊熊的烽火震撼,思绪也一下子回到了汉代,被古代的英雄业绩所激发,顿生投笔请缨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

全诗想象雄奇,写景壮阔,抒情豪迈,气势不俗。

苏 幕 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品评】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