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是药三分毒” 这句话?

2025-03-19 04:30:076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如何理解“是药三分毒” 这句话?

俗话说的“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已经对中药的性质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这跟概括“是糖就是甜的”“是盐就是咸的”“是醋就是酸的”“是辣椒就是辣的”一样,眼光盯的都是植物或食物的偏性。这种偏性于人而言就是个性,也就是长处,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社会才能迸出勃勃生机,人类才会进步。中药也一样,只有充分利用其偏性,身体的康复才有希望。

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主要就是取其药物的偏性,古时候就把这个偏性称作“毒性”。所谓偏性,是相对中性而言的,无非就是更咸一些,更苦一些,更辣一些,更甜一些,更酸一些。平性的植物可以用作食物,而偏性的植物、食物和一些矿物被用作了药物。所谓“毒药”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就是这些药物的总称。

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张氏的论述,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内含,并阐明了毒性是药物的性能之一。

药是一种偏性,中医治病用的就是中药的“毒性”即偏性。“以偏治偏”或者说“以毒攻毒”就是中医用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一,所以古人才将药物称作“毒药”。

《周礼·天宫篇》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中华祖先为了发现和了解药物的毒性及其治疗作用,曾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和实验过程,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在这里,很多人误以为是神农一日中了七十次毒,错也,是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七十种草可以为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了人类的健康,不辞劳苦,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尝药,反复实践,正是祖先的这种牺牲精神,才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为我们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药遗产。

聚毒药而治病是祖先对药性、味的认识和运用。人,生存在自然环境当中,什么是治病的药,什么是致病的毒,只能以人体的自身感知为中心。祖先口尝草药的方法,是认识草药的最好方法,也是最负责任的一种做法。只有自身的感悟,才能真正体会到药性的强弱、好坏、地道与否。

在东汉末年,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它总结了公元二世纪以来的用药经验和药学知识,这本书里记载药物共365种,并根据药物的功用把中药分上品、中品和下品。

上品是指一些毒性很小,没有毒性的药物,比如都是一些补益类的,或者是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比如人参、阿胶、党参、白术、山药。这些是没有毒性的,这是上品。

还有一些是中品,中品里边基本上是有小毒或者是无毒的,这些临床上也比较多见,比如经常吃的山药、扁豆,或者是苍术、陈皮、木香,这些都是起治疗作用的。

下品是一些有毒性的药物,比如半夏,这些都是有毒性的,是不适合久吃的。

所以说中草药并不是所有的药都有毒。是药三分毒这个概念,对于中草药来讲是错误的。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