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依样这个词语,常见于古籍与现代文学作品之中,其解释为依照葫芦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缺乏创新。葫芦依样源自清人周亮工的《书影》第三卷,书中提及工匠因模仿而受到嘲笑,拙者则因葫芦依样受到讥讽。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批评与梦》中写道,如果才华不足,只能葫芦依样的我们,便需要有学理上的准备。这里的葫芦依样含有贬义,意味着缺乏创新与独立思考。
近义词依样葫芦,也是用来形容单纯模仿,缺乏创新与变化。二者在形式上虽有细微差别,但在表达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葫芦依样的语法结构为主谓式,通常用作定语,描述那些缺乏创新,一味模仿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葫芦依样一词常被用来批评那些没有独立见解,只是机械模仿的人或事。这种现象在艺术、学术乃至日常生活诸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提醒人们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警惕那些缺乏独立思考的盲目模仿行为。
通过葫芦依样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应该鼓励创新思维,避免落入葫芦依样的窠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不断前进。
2025-08-25
123 浏览
2025-08-23
123 浏览
2025-06-24
124 浏览
2025-08-23
124 浏览
2025-07-25
128 浏览
2025-07-04
126 浏览
2025-08-04
124 浏览
2025-08-24
123 浏览
2025-08-18
124 浏览
2025-08-25
124 浏览
2025-08-25
126 浏览
2025-08-22
12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