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咬文嚼字之一《三峡》中"以"的用法
最佳答案
温书
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第10课《三峡》是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的注,是地理名著,更是文学名著。
《三峡》一文中“以”的用法"自"“至于”“虽”等在解释上与《教参》上所提供的意思都没有异议。只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中的虚词"以”字有不同的意见。对这句文言文,《教参》上这样翻译这一句话: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驭着风,也没有这么快。其他翻译书籍也都仿效这一翻译,还有的地方解释翻译为:超过。我查阅了2009年商务印刷馆版的《古汉语词典》,“以”的用法从来不曾有“超过”的含义。现录在这里如下:
以 yi ①用。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②率领。《左传·德公五年》:“宫之奇~其族行。”③认为,以为。《战国策·齐策一》:“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一美于徐公。”④原因。《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⑤介词。因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此名显天下。”又,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便”。《左传·德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救郑。”[是以]因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基:基地。)⑥介词。用。《韩非子·难一》:“~子之矛陷子之循,何如?”(子:你。陷:戳穿。)⑦介词。凭借…身份,按照。《汉书·张骞传》:“骞~郎应募使月氏(zhi)。”(郎:官名。月氏:古国名。)《论语·卫灵公》:“君子不~言举人,不~人废言。”⑧介词。在………时候。《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⑨连词。用法相当于“而”。《国语·晋语四》:“狐偃(yan),其舅也,而惠~有谋。”(狐偃:人名。惠:通“慧”。聪明。)⑩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如“以上”、“东”。⑩通“已”。已经。《史记·陈涉家》:“固~怪之矣。”
显然,这里无法解释为“超过”,字典中根本就没有这个意项。
本人认为,这里的"以"应解释为“认为,以为",这是一个人省略句,应补充为:虽乘奔御风,不以(于之)疾也。翻译为:即使乘着快马,驾驭风,也不认为比它快。
以上是我对《三峡》“以”的一点理解。根据是《古汉语词典》对"以"的用法解释。,与《教参》有不同的想法。
还有一点自己的想法,这一版本(人教版五、四制)的语文课本,对文言实词,下面的注解都有比较详细的解释,而对文言虚词下面注解上一点也不涉及,这里是知识上的一个空档。我建议,应根据每一课的课文内容,注解上应有相应的虚词梳理。整个初中阶段应该有比较系统的虚词用法的讲解,这样方便学生学习。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