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百忍之中有祥和的意思
最佳答案
百忍之中有祥和:这句话的含义是,在百次的忍耐中能够体会到和谐的境界。它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当学会忍让,这样才能够营造和谐的氛围,有利于人们之间的友好相处。这个道理源自于一句俗语:“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养泰和”,而“百忍之中有祥和”则是对这句俗语的进一步阐释。
附录:关于“百忍堂”的故事是这样的:在唐朝时期,山东寿张县(现属山东阳谷县和河南范县)的张家庄,住着许多张姓的人。村中最长寿的老人名叫张公艺,他已经超过100岁。他家的大门上挂着一块写着“九世同堂”的匾额。
公元665年,唐高宗李治东封泰山回程时,途经张家庄,看到家门上的匾额感到好奇,便决定亲自拜访。他走进张家的第一进院子,看到妇女和孩子们各自忙碌而有序,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耍。他向众人说明来意,一个年轻人引领他继续前行。
李治来到了第二进院子,看到几对中年夫妇正在忙碌。他问起匾额的来历,一位年长的子孙回答说:“请您进屋,我们的长辈可能知道答案。”一位中年子孙带领他继续往里走。
皇帝走进第三进院子,看到几对年纪较大的老人在做家务,再次询问匾额的事情,老人们不敢随意回答,年长的子孙又引领他到了第四进院子。在这里,他看到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在闲聊,便问起匾额的来历,老人们指了指里面的大堂,表示答案可能在那里。
李治皇帝感到非常好奇,走进第五进院子,看到几对老态龙钟的老人正坐在大堂旁边,年轻人在旁侍奉。在堂前,孩子们嬉戏玩耍,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皇帝更加好奇,便问几位老人:“朕今日来访,想向几位长辈打听,你们家门上的‘九世同堂’是怎么一回事?能告诉朕吗?”
几位老人见皇帝驾到,忙起身行礼,李治忙阻止说:“几位长辈年事已高,免礼。”一位老人说:“请皇上随我前来,我们的父母才会知道。”
李治闻言,今天算是大开眼界,兴趣更浓。他跟着老人来到第六进院子。只见大堂正中坐着一位银须飘逸、满面红光、精神抖擞的老人,他旁边是一位鹤发童颜的妇女,还有两位年轻姑娘在旁陪伴。他们看到客人进来,夫妻俩起身相迎。
带路的老人走近两位老人身边说:“这位就是当今的圣上。”李治已经到了两位老人面前,最年长的老人要拉起夫人下跪行大礼,高宗忙上前拦住说:“两位老人家不必行礼,朕今日有幸,遇到有福之家,目睹了您一家老少和睦相处,朕已经知道‘九世同堂’的由来了,请告诉朕,您的治家秘诀?”
于是张公艺请皇帝坐在大堂正中,家人立刻端来了茶水和果子。在边喝边谈的过程中,李治了解到张公年轻时的往事。随后张公拿起毛笔,在锦缎上连续写了一百个“忍”字。他又解释了忍的好处: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唐高宗深受感动。随即他也提起笔,在锦缎上写下了“百忍义门”。并封张公艺为解乡侯。
张公艺去世后,张氏子孙为纪念这位宽厚仁爱、以百忍为家的祖先,修建了“百忍堂”。从此,张氏各族中都以“百忍堂”为同姓的堂号,宗祠的堂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兴、婺源、玉山县等张姓也不例外,以此为祖先的荣誉。上饶市一带,香火榜、灯笼等物品上,凡是张姓子孙,都有“百忍堂”的字号,一直流传至今。
太和:直译为和气的意思。在中国北宋张载的气一元论哲学中,是一个重要范畴。首次出现在《易经·乾·彖辞》中。“和”指的是对立面的均衡、和谐和统一。张载认为,“太和”是太虚中阴阳处于和谐状态的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他还认为,太虚中的阴阳二气相互排斥、吸收,是造成太虚之气运动变化的根源。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