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什么是囫囵吞枣?
最佳答案
囫囵吞枣是一则成语,意思是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汉语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出自】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成语典故
《碧巖录》卷三记载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问赵州和尚是否曾亲见过南泉大师?赵州打了个比喻,回答说:镇州出产大萝卜头。本来这位僧人问赵州时是别有用心的,想不到赵州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打了比方。这番对答,表面上看来真是无味,直堵人口,害得这位僧人才一开口,却只换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赵州此番回答若是听在有智慧人的耳内,恰如电光石火,一闻便透彻心灵。否则,想破头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为镇州出产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赵州去参见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
这位僧人明知故问,所以赵州才会如此回答,不跟他咯嗦。恰如曾经有僧人问九峰和尚:是否见过延寿和尚?九峰回答说:山前的麦子成熟没?这个回答和赵州的回答刚好呼应。就像是两枝无孔的大铁槌,一敲就定。赵州和尚本无机心,想不到僧人轻轻一问,得了个瞪大眼睛的讶异。此番对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细嚼慢嚥,意趣无穷;没有智慧的人,可能会像一口把枣子吞下肚,索然无味,不知所云。后来囫囵吞枣就从《碧巖录》原文中的浑仑吞个枣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
【示例】
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鹘仑吞枣 走马观花 生搬硬套 一知半解 生吞活剥 不求甚解
反义词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贯通融会 含英咀华 细嚼慢咽 穷原竟委 寻根究底 咬文嚼字
造句
1、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2、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3、学习知识绝对不能囫囵吞枣,马虎了事,要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彻底。
4、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5、没错,千百万囫囵吞枣般读过他的某一部小说的读者都会如饥似渴地径直返回书店去购买他写的书,这是可以理解的。
6、许多基本概念的学习是不能囫囵吞枣的。
7、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8、读书不可囫囵吞枣,方能体会其中精华所在。
9、我们读书时不可囫囵吞枣,才能了解书中大意。
10、有些老师不重讲解,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一直读。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