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不惑意思怎么解释
最佳答案
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作40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中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韩愈在《伯夷颂》中写道:“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伏希陛下照鉴不惑。”曾巩在《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中也提到:“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不惑”一词,不仅指遇事能明辨不疑,还指40岁的代称。晋陶潜《饮酒》诗中提到:“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李复言在《续玄怪录·木工蔡荣》中写道:“自幼信神祇,每食必分置於地,潜祝土地,自总角至於不惑,未尝暂忘也。”方文在《初度》诗中也提到:“行年将不惑,学道尚无闻。”
“不惑”这一词汇在《论语·为政》中被赋予了深层含义,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释道:“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解释道:“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
“立”指的是遵守常理,“不惑”则是权衡变通。孔子认为,只有完全了解仁义礼,才能做到不惑。智者不惑,智者不仅有能力达到目标,还能够坚守仁义之道。孔子还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表明了智与仁的关系。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仅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描述,也是他对于人生不同阶段的期望。
总的来说,“不惑”不仅意味着遇事能明辨不疑,还代表着人生的智慧与成熟。它是一种对于仁义礼有完全了解的状态,是一种达到智者的境界。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