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与历史不符的事件
最佳答案
太多了,给你整理一下,并附上史书原文。
1.火烧博望坡:三国志记载是刘备在博望坡设伏击败曹军。而且并提及是火攻。
“三国志: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使拒夏侯敦、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敦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2.火烧新野:三国志对火烧新野一事,只字未提。刘备过襄阳前往江陵,也是从樊城出发。
“三国志: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
3.舌战群儒:不见史书有记载。太小看江东俊杰了。
“袁子曰: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说明当时张昭还是很欣赏孔明的,没有像舌战中那么对立。”
4.草船借箭,借东风,火攻等:三国演义里,孔明就是神。草船借箭是孙权的事,发生在濡须之战。火攻之计是黄盖提出的。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三国志: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5.三气周瑜:周瑜是个大度之人,并非像演义里那么心胸狭窄,被孔明气死。
“三国志:(周)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
“江表传:(蒋干)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
6.智取汉中:那时孔明在成都负责兵粮筹备,攻下汉中的是刘备自己,带的是法正。
“三国志:(建安)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三国志: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7.安居平五路:史书上根本没记载,刘禅登基是章武三年,马超在章武二年便死了。而且当时魏延镇守汉中,书上说孔明派他去南中。
“三国志:(马)超。。。(章武)二年卒,时年四十七。”
“三国志: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8.六出祁山:实际上只有两次出祁山。
“三国志: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第一次
“三国志: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此二次
9.空城计:史书无记载,可能是罗贯中参考了赵云的偃旗息鼓。
“云别传曰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10.上方谷:没有这一出,司马懿坚守不出,拖死了孔明。
其他肯定还有,想七星灯,小说嘛,肯定会就如作者的主观艺术创作的。 基本都是罗贯中杜撰的
还有: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他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诸葛亮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来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六出岐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岐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乞求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