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古寺迁移哪去了?

2025-08-26 11:17:5688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原址在唐王山的大悲寺(包括受过皇封的两块七孔透龙碑以及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可移动文物),搬到了现在的曹家堡子村准备筹建寺院,仍沿用故名“大悲寺”。

大悲古寺,故名大悲寺,坐落于辽宁省海城市毛祁镇小河村唐王山上。据史料记载,是唐王李世民东征时修建的一座古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来,素以“塞外普陀山”著称。经历代辗转修复保存下来,最后一次修复是在清朝末年,由当时毛祁镇八个村的会首及村民护持复修。《鞍山市文物志》:据文字记载,寺院始建于唐朝,原古庙分为东、西两院。东院正房五间、东厢房四间、门房六间。西院建有正殿三间,东、西各有配殿三间。前有山门,两侧分别建有钟、鼓二楼。庙内立有两块高大的七孔透龙碑,分别是重修古寺时的碑记和功德碑。据《海城县志》记载(由海城市档案局提供),整个寺院建筑由山门,钟鼓楼,正殿,禅房,东西配房组成,属清代建筑,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前,寺院的住持法师为释安吉大和尚,俗名赵维允,1944年于金塔寺出家,专修念佛,1964年(84岁)示寂,预知时至,坐化往生;文革期间,和尚都被赶下山,寺院变成了学校,后期变成采矿办公室,矿区搬迁后,便废弃下来。因年久失修,有些殿堂倒塌,但每逢佛教节日,当地很多信众仍然聚集在此活动。

1992年,深圳开发经济特区成功以后,全国各地效法搞活经济招商引资,筹建本地的经济特区,当时海城市毛祁镇的领导决定以寺庙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形式建立经济旅游区进行招商引资,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老百姓致富。当时请来一位四川的出家师父法号为“妙湛”,师父纵观人文景色,最后选中依山傍水的曹家堡子村,就这样把原址在唐王山的大悲寺(包括受过皇封的两块七孔透龙碑以及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可移动文物),搬到了现在的曹家堡子村准备筹建寺院,仍沿用故名“大悲寺”。

当时,大悲寺原址唐王山上仅剩下一棵古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和一口古井。但是每逢佛教节日还是有很多信众前来故址敬香礼佛,大家多次与海城当地谭凤涛居士谈起并请其考虑协同几位居士在唐王山复修寺院大殿,解决当地信众的活动需要。1999年,应当地老百姓的强烈要求加之寺院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在请示政府相关部门和领导后,谭居士带领几位居士于2000年初在唐王山大悲寺原址开始修建观音殿,于当年农历六月十九开工奠基,寺院的复建工作自此展开,并正式更名为“大悲古寺”。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