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之前,古代人对“闪电”的称呼是什么?

2025-02-05 14:11:278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在电尚未被发现的古代,人们对“闪电”的称呼有着丰富多样的表达。在康熙字典中,对“电”的解释有所记载。《埤雅》中提到,电与雷同属一类自然现象,雷从回,电从申,阴阳相互作用而生成雷电。古人亦认为,雷出天气,电出地气,因此电从坤省。在《易经》中,离卦代表电,其属性为火。这是因为阴阳强烈冲突,相互激射,从而产生火焰,光芒即为电,声音则为雷。古人观察到,铁石相击能生火,烧石投井则会引起雷声。天地巨大的炉火所引起的动荡,真正的火焰所激射出的,便是电。

在古汉语中,电还有其他称呼。如《释名》中称电为殄,因其出现后很快就会消失。在《易·噬嗑》中,雷电合而显出章法,《注》中解释雷电合,不乱才能显章。在《丰卦》中提到,雷电一起来,则威严和光明都充足,视为丰盛的象征。《诗·小雅》中有“震电”一词,《礼·月令》中则称仲春时雷开始发声,此时阳光逐渐强盛,击打阴气,光芒便显现,故称“始电”。《春秋·隐九年》中有“大雨震电”的记载,《疏》中提到,河图云,阴激阳为电,电是雷的光辉。《淮南子·原道训》中以电比作鞭策,象征力量与动力。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雷电被赋予了特定的神祇。如雷公,是古代神话中的司雷之神,也被道教奉为施行雷法的神使。雷公与电母(又称金光圣母或朱佩娘)被认为是夫妻关系,当雷公与电母吵架时,天空也会雷电交加。

古代世界有一个被认为能控制闪电的人是宙斯,希腊神话中的雷霆闪电之神。

至于砚台的别称,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历史悠久。在不同的文献和诗词中,砚台有许多雅号。如即墨侯,万石君,瓦砚,陶泓,砚山,墨海等。这些别称反映了古人对砚台的珍视与喜爱,以及对文化生活的丰富想象和雅致追求。

在中国古代,人们采取了一些方法来防治闪电带来的灾害。民间认为,低矮的房屋不存在这个问题,而宫殿或城楼上有安装龙或麒麟头,其舌子上有一根龙筋,通到地下,以此来避雷。这种避雷针的设计比富兰克林的避雷针早了几百年。也有观点认为,避雷针的尖端放电可能会招引雷电,使用圆形的物体来避雷可能更为有效。

描写雷和闪电的诗句在古代文学中颇为常见,诗人们通过对雷电的描绘,表达了自然界的壮丽和人的情感共鸣。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中,有对雷电横击的描绘;李商隐的《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雷雨交加的景象被赋予了奇幻的色彩;而李白的《草书歌行》中则用雷电来比喻军队的浩大声势。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也展现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深刻把握和创造力的运用。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