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满清实行满蒙联姻,而不实行满汉联姻吗?为什么?
最佳答案
说明努尔哈赤皇太极们聪明啊,而且这两人的团队中,应该是有高人的,因为如此绝妙之策的出台,绝对是神来之笔,非庸人可为之。
努尔哈赤七大恨反明之时,并没有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之心。但随着其统一女真诸部,而明又陷入内乱,民变四起,如此混乱的局面之下,作为一代枭雄,立国之主,岂能不动心思?
但要想入主中原,就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一、女真人口不足,入主中原就如沧海之一粟,如此绝无可能。
二、入主中原,如何解决后顾之忧?
满蒙联姻这个政策的提出,不管是努尔哈赤的权宜之计还是有高人指点,都是一招绝妙好棋。
这个政策是很有针对性的,更重要的是,它充分汲取了华夏历史的教训。出台此政策的人,应该是谙熟华夏历史的。
华夏是两大族群争夺资源和主导权的历史。中原的农耕民族和漠北华北的游牧渔猎民族两者,反复争夺,而又不断融合。农耕民族有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荣耀,漠北游牧之民也有“跃马吴山第一峰”的华彩。但我曾经在检视历史中发现一个小小的秘密,那就是漠北游牧民族,东北渔猎民族虽经常并称,都为夷狄、胡人,但事实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入主中原的胡人、夷狄,远古的商周不论,事实上,不管是五胡乱华的鲜卑慕容氏、北魏的拓跋鲜卑,还是后来的辽金,其实都是出自白山黑水的东北渔猎民族;而尽管草原游牧部族强豪层出不穷,匈奴、柔然、突厥等等,先后威胁中原,但真正能够入主中原的漠北之民,却只有蒙古一族。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我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答案。
但这些入主中原的夷狄之民,最终却都被草原新崛起的强酋部落抄了后路,不得不汉化,而且整个民族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比如北魏入主中原,孝文帝大力推进汉化,其中原因又岂是一个倾慕向化所能解释的?拓跋氏入主中原以后,既要争霸中原,又要兼顾草原治理,两者不可得兼,在这种摇摆之中,原有的草原底盘被新崛起的柔然占据,退往草原已不可能,这个时候再保持草原森林的治理体系、生活习惯已没有必要。也就是说,后路断了,只有前行。如此,孝文帝才下定决心,迁都洛阳,改易汉姓、汉服,试图稳定在中原的统治。
也就是说,拓跋氏的汉化,是时势使然,不得不为尔。
但拓跋氏的汉化,虽然导致其丢掉了北魏的江山,但后世的隋唐,都有很浓厚的鲜卑色彩,隋唐皇室都脱胎于鲜卑的关陇贵族集团,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李渊母亲独孤皇后,李渊老婆窦皇后,李世民老婆长孙皇后,都是鲜卑人。
这里要提一下,李渊的窦皇后的窦性,并不是汉文帝的窦皇后的窦姓,其原是鲜卑姓氏纥豆陵的汉化姓氏,是实实在在的鲜卑贵族后代。
鲜卑还好,至少深刻影响了隋唐的历史进程。而后来的辽金则不仅没有一统中原,也没有能够影响后世,反而分别被抄了老家,分别被后崛起的金和蒙古断了后路,魂断中原,就此湮没。
这些历史,努尔哈赤、皇太极身边的范文程等人当然是谙熟于心的。早期与蒙古东部诸部落联盟,只是权宜之计,但如果想要入主中原,满蒙联姻就必须提到极高的高度来进行,简而言之,作为国策。
满蒙联姻,一则解决了女真人数不足,入主中原人口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维持漠北的影响力,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则能保证女真入主中院以后,不致重蹈鲜卑、辽金的覆辙。
满蒙联姻已经具备足够的人口,入主中原已经不存在人口不足的问题;而且满清通过全盘接受汉家的统治结构,全盘接受华夏文化,维护儒家礼制,与汉族士大夫合作,又解除了汉家的抵触心理。也就是,既融合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可以说,清找到了一种完美的统治形式。这一切,就是数千年华夏帝王文化的精髓和血腥所凝结成的。如果没有西方舶来文化的侵入,则清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将是一个最完美的存在。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