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所说的“醍醐”是一种什么

2025-02-14 13:19:06123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古代所说的“醍醐”是一种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在佛教经典中,它被比喻为最上乘的乳制品,象征着本质和精髓。醍醐的出现,不应迟于两晋南北朝,作为口头语言可能更早些,并且非常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音译外来语。

在南北朝时的许多古籍里,例如北齐中书令魏收编的《魏书》列传第九十《西域》中,就有关于用醍醐涂发,使头发光泽的记载。唐朝时,胡风盛行,包括胡食在内的外来文化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醍醐作为发酵乳脂,开始在崇尚时髦的唐代上流社会得以流行。

醍醐在佛教中的意义深远,被用来比喻佛性的最高境界。在唐朝僧人们集中大量翻译经文时,意指发酵乳脂含义的“醍醐”一词被确定为manda意译词的必要条件,几乎无须斟酌。

从历史角度看,“醍”字的出现约在公元前400年,而含义为发酵乳脂“醍醐”一词的出现时间,保守估计在公元540年。作为梵文manda的译名,含有“本质”、“精髓”意思的“醍醐”一词,正式出现的时间约在唐朝贞观年后、麟德年前,约在公元650年左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倡“醍醐”,实际上是为了借用影响力甚大的佛教典故“醍醐灌顶”,再次肯定以前医书的结论。然而,作为一代名医,他对乳与乳制品的整体认知最终也没能突破前人的局限。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中国,乳汁及其制品,并不是人们普遍所接受和享用的食物资源。

清末民国初期的后人,在翻译西文单词Cheese时,没有再将它译为“醍醐”,而是意译成了“奶酪”或“干酪”。这使得乳与乳制品才有幸淡化了“禅”的笼罩,渐渐地向中华民族显现其天然、朴素的真面貌,使我国人民慢慢地在逐步接受。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