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仿古作伪陶瓷是什么样的?
最佳答案
以下介绍的是古陶瓷鉴定家们经几代人百来年实践、研究、分析、比较才归纳出的经验,很科学,应高度重视。
(1)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
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计算机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伪对象的胎、釉成分、配方以及模拟古器的烧成窑炉气氛,乃至仿造古代窑炉等,所仿古器在胎、釉手感、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
但鉴定者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时代的人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2)胎质、釉质一般过细
仿制古器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手段等,均比被仿物生产时进步,而仿造者又唯恐做得不精不细不真,胎釉料加工时多充分利用当代之生产技术条件,故往往在精细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3)造型失去古物风格
这是最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人们的哲学、美学、科技等社会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合的,即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入同一条河流。因此,仿古作品无论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器造型特点,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辨伪者留下蛛丝马迹。
(4)轮廓线条生硬
这也是鉴定作伪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任何高手制作时均在头脑中有一个蓝本,其制作受该蓝本制约不能随意,只能尽心尽意去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轮廓,其线条是小心翼翼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的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征。
(5)无使用后的光滑感
陶瓷真品大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仿古作伪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经手把玩少,当然没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伪瓷虽经人工作旧,但其光滑陈旧感又不太自然,露人为痕迹。
(6)造型特征
历代一些作伪者,均是研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专家、内行。但因要想蒙骗世人,特别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种现象,倒为鉴定者留下鉴定依据。
(7)彩太鲜
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大红,绿彩大绿成墨绿色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蕴。
(8)绘画不自然
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因其要仿,当然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摸,必然十分小心谨慎,所画的纹饰也就拘谨生硬,很不自然了。
当然,历来有不少绘画高手参与仿制,由于他们水平高,对真品绘画能心领神会,得其真谛,仿的画也极为形似,但终究不能完全表达出真品艺术的韵味来,不能神似。
(9)书法无力
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因为书法同绘画一样极具个性,要仿别人书法者,难免不露仿者的艺术个性来。
以上所述这种种仿品特征,在某件具体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时都鲜明表现出来。但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鉴定时用心观摩,抓住了一点两点,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顺利进行了。
我们讲的假陶瓷器的特征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仿古作伪瓷釉面、彩色等往往现新象,不旧这较易被人识破。于是,聪明的仿造者也总结出一些作旧的方法来,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又增加了鉴定的难度。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