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回鹘历史沿革
最佳答案
回纥,其前身是东铁勒袁纥,最早分布于西元前三世纪的贝加尔湖以南地区,是狄历、敕勒、铁勒、丁零等部落的联合体,以使用“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的大车而被称为高车。这些部落包括袁纥、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
北魏时期,东铁勒袁纥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处于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隋朝时称为韦纥,后因反抗突厥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唐天宝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朝大军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国,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王庭设于鄂尔浑河流域,以游牧为主。
唐朝时期,回纥取“迅捷如鹘然”的意思,改作回鹘。强盛立国后,回纥与唐朝关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要对农业国进行骚扰与掠夺。回纥曾帮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版图最大时疆域东接室韦,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
846年,回纥因长期与吐蕃战争,加上统治无道,内讧不断,被所属部黠戛斯所亡。回纥西迁分三路: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以种植五谷、棉花、瓜果(以葡萄为最)等作物,兼营畜牧,实行封建农奴制,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二迁葱岭西楚河一带,称葱岭西回鹘。三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后来成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现在的裕固族。其中前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族人。
扩展资料
回鹘,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数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回纥部落联盟以药罗葛为首,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回纥人使用突厥卢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回纥汗国从646年建立,到840年灭亡的近200年里,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位于漠北的回鹘汗国于840年被黠戛斯灭亡后,分三支西迁和南迁到了新疆和甘肃,后形成了今日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