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从“绝圣弃智”到“绝智弃辩”

2025-03-03 03:10:166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至唐代,唐太宗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并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并以梵文形式传播到遥远的西方。中国思想在西方的流传之久、流传之广,超出了许多当今中国人的想象。

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此经为《道德真经》;

在海外,《道德经》比《论语》影响大。西方人看来,老子的思想不仅被看作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更被看成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最早的自由先声。

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吼,英法舰队撬开腐朽的清王朝闭锁的国门,中国一批经典著作更是直接由传教士、在华西方人、汉学家、甚至旅居英美的中国文人翻译传播

19世纪以来,随着法文译本、英文译本、德文译本等先后问世,《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已近300种,涉及几十种文字。《道德经》作为人类文明的杰出成果,受到欧洲知识阶层的认同和追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吟诵会”上,50多个国家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及工作人员给予《道德经》这座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以极高的评价,“《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原典中篇幅最短、思想力用意最丰富的著作,用东方哲学拯救今日世界,甚至成为一种学术理想。”

“一切活着的文明都很不确定,一切健康的文明都日新月异”。异质融合的文化构建,似乎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同。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的局面。

马王堆帛书为马王堆汉墓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其中包括《易》、《老子》、《黄帝四经》、《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秦末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有两种抄本,被研究者称为甲本和乙本。

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

甲本《老子》和卷后四篇古佚书合抄成一个长卷,共463行,约有13,000多字。

乙本《老子》与卷前四篇古佚书出土时折叠的边缘已经残断,分成32片,经缀合,共有252行,约16,000佘字,有个别学者认为乃西汉时期作。

两种《老子》抄本大体相同,但和今本对照,在文字上和篇章次序上都有较大出入。马王堆与今本出入处此处不详谈,不列明。

马王堆《老子》抄本与郭店楚简《老子》比较:

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1993年10月出土,1998年公布,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经考证郭店楚简抄写成书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00年,大约相当于战国中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所发现最早的原装书:

今本《老子》第十九章有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帛书甲、乙本与此文大同而小异,虽有文字出入,但内容一致。

而郭店楚简《老子》作:“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季子。三言以为辨不足,或令之,或乎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绝智弃辩”和“绝圣弃智”,“绝伪弃诈”与“绝仁弃义”的迥然不同是郭店楚本《老子》的显著区别之一。

关于简本“绝智弃辩”的解释,有两种观点:

一种仍然认为道家是坚持愚民反智,老聃是打压学者的立场

第二种认为,“绝智弃辩”是使依附于执政者的御用文人得到弃绝,还清明之政于民,给人民更多利益

同样关于先秦的书乃是汉代以后的人造假,也有两种观点:

如复旦大学专家裘锡圭说:

“以前受疑古思潮影响,有人认为很多先秦的书是汉代以后的人造假,马王堆帛书出土整理以后,就知道有些被认为假造的书确实是先秦时代的著作。”

杨义却说古人疑古思潮不是多疑,果然成真,有历史为证:

清人王念孙早就怀疑那个难以解说的“佳”字,乃是“唯”字之讹。果然在帛书甲本相应的一章中,确实如此:“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虽然后面的“有欲者”疑有笔误,但通行本的“佳兵”之误,已被有力地推翻。此类例证,如果仔细比勘,当还可以找到一些,足以证明帛书甲本的可贵。

结果,原来折腾了两千年未有之变局,老子反智证据是伪造变造的:

第十八章: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有忠臣。

...“焉”,也是乃的意思。竹简本和帛书本都是用安为焉,傅本的前两句正作“焉”。这样的焉字,后世有点陌生,河本、想本、王本把它们删掉了。

“智慧出,焉有大伪”,简本无这两句。

按照郭店竹简,《道德经》第十八章应该是: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季子(孝慈);国家昏乱,安有忠臣。

“焉”有“乃”的意思,也有“岂”和“哪里”的意思,“安”字可从来没有“乃”的意思,而有“岂”和“哪里”的主要意思。“智慧出,焉有大伪”这句根本就没有,是后人篡改的。

把这句去掉后,一直被人强调的老子的反智反仁反义就很难成立了。而儒家却指认:道家蔑视礼法,对于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是不是道家误读了两千年?是不是历史书中有大量不被记载的历史,这种历史才是真正有影响力的故事?

对比一下儒家词条内容:

释家毁儒

释氏撰经诋毁儒家,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

而原先是释家评儒

莲池大师,未出家时被公认为 儒家泰斗出于后悔所以撰文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又一个通过不分轻重的使用春秋笔法来获取同情例证。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