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
最佳答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涵与历史价值。
2、掌握孟子答问技巧及其辩论艺术。
3、学习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固定句式的现代释义。
4、在综合理解基础上背诵全文,并扩展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片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子的辩论过程及论辩艺术。
难点:“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
《论语》中的“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启发了孟子发展为仁政学说。战国时期,诸侯战争频繁,孟子目睹民苦,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主张以仁爱之心治国。
二、字词注音
1、曳(yè):拖着。
2、数(cù):密集。
3、罟(gǔ):网。
4、洿(wū):池塘。
5、鳖(biē):团鱼。
6、彘(zhì):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述
《孟子》是儒家经典,内容深奥,但语言朴素。
四、解析标题
《寡人之于国也》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仁政理念。
五、课文串讲
1、梁惠王询问孟子治理国家的心意,以救灾为例,自夸治国胜邻国。
2、孟子以战争为喻,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谬论,揭示问题实质。
3、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合理发展生产,使民众生活无忧。
4、提出王道之成的措施,包括五亩之宅、孝悌之教等,使民众衣食无忧。
5、批评统治者的虐政,强调不归咎于年成,应反省自身,施仁政。
六、推断文言文方法
1、以意逆志法: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先跳过,理解全文后,根据上下文猜测句意。
2、利用对偶、排比、互文等方法推断句意。
3、根据上下文思路逻辑推断句意。
七、作业
背诵全文,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片段。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