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三则)翻译

2025-03-23 19:24:1710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过江诸人】中国古代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中所记故事。说晋朝南渡后,政权中的一些高级士族人物,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总是相邀聚集新亭,席地而坐,宴饮欢会。周顗很感慨的说:“风景还是那样,山河已经有了改变”!都相视流泪。只有王导变色说:“应该为主室努力,克服神州,何必囚徒一样,相对流泪?”故事反映了南渡之后,东晋士族官僚的没落情绪。

《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 三十一》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①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在建业(今南京)即位,为元帝,史称东晋。因黄河流域为外族侵占,中州士族多渡江南下。本篇写西晋灭亡后,南渡士族国破家亡的情感。当然同时也突出了王导的雄心抱负。

②新亭:三国时吴国所建,名临沧观。晋安帝隆安年间重修,改名新亭。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南。

③藉(jiè借)卉:坐于草地上。藉,坐卧其上。卉,草的总称。

④周侯:周岂页(yǐ),字伯仁,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后为王敦所害。侯是对州牧刺史的尊称,周曾任荆州刺史等,故称。中坐:坐中。

⑤不殊:没有区别。

⑥王丞相:王导,字茂弘,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元帝即位后任丞相,辅佐晋室。愀(qiǎo巧)然:面色突变貌。

⑦楚囚:《左传·成公九年》载,楚人钟仪被晋俘虏,晋人称他为楚囚。后借指处境窘困之人。

翻译:

从北方渡过长江到建康的一些人,每逢天气晴和的日子常常互相约请到新亭地方,坐在草地开筵饮。武城侯周顗在饮宴中间,喟然叹息说:“江南风景跟中原没有两样,只是眼前的山河与中原不一样!”在座的人都为之哭泣,泪眼相对。只有丞相王导神色严肃地说:“大家正应当同心戮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怎么至于像被俘在晋国的楚囚那样,一味相对悲泣不图振作呢?」”

雪夜访戴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编辑本段]译文

王子猷(yóu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居住在山阴,一次晚上下大雪,他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编辑本段]人物分析

从《王子猷雪夜访戴》可看出,王子猷是一个性情潇洒的人。

《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人们问之,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兴尽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

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石崇与王恺争豪

原文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者甚众。恺惘然自失。选自《世说新语·汰侈》

[编辑本段]译文

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马上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发怒,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