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李白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2025-05-09 10:16:5298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这首《忆秦娥》是李白的名作,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女子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哀愁。这首诗被后人高度评价,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同被视为“百代词曲之祖”。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诗句开头,描绘了一位京城女子在月夜中被凄凉的箫声惊醒,梦中的欢聚随之破碎。“秦娥”是对美貌女子的泛称,《方言》中提及美貌女子称之为“娥”。“梦断”意味着美梦被惊醒。此处化用了萧史与弄玉的传说,萧史因吹箫而得到秦穆公女儿的青睐,两人终成眷属,驾凤升仙。而这位秦娥,却孤独一人,夜夜只能在梦中与爱人相会,又被箫声惊醒,只有清冷的月光相伴,心中满是失落和悲伤。一个“咽”字,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断”字则凸显了秦娥内心的失望与痛苦。开头的两句,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一种悲凉的情感。

“秦楼月,年年伏隐柳色,灞陵伤别。”秦娥从梦中醒来,眼前唯有月光映照下的秦楼;顺着月光望向楼下,只见杨柳依旧青翠,不禁让她的思绪回到往昔在灞桥折柳送别的日子。“秦楼月”的重复,符合词调的要求,不仅连接了由月色到柳色的叙述,也增强了孤独凄凉氛围的渲染。“灞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位于今西安市东,灞桥为其附近的送别之地。《三辅黄图》中提到:“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陵一作“灞桥”。“灞陵伤别”,由柳色勾起秦娥对离别时刻的回忆,既补充了“梦断”中的梦境——与远别爱人相会的美梦,也为下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这一“伤别”,不仅写出了秦娥的离愁别绪,而且年年如此,概括了无数人间悲剧,赋予了普遍的情感意义。这三句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句意跃动,脉络清晰,既描绘了秦娥梦醒后的所见,也表达了她的所思。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两句紧接着“伤别”,描述了秦娥在乐游原上望眼欲穿却不得音信的情景。“乐游原”,位于今西安市南,是古都的制高点,可远眺全城和周围的汉墓;“清秋节”,点明了季节是秋,既补充了时间,也增添了凄清的气氛。秦娥在此,满怀期待地望着爱人离去的咸阳古道,却只见寂静无声,“音尘绝”意味着消息断绝。这一景象不仅写出了咸阳古道的冷清,更映射出秦娥失望和无助的心情,其伤别之情愈发深沉。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词人依照词牌要求,重复“音尘绝”,以强调秦娥在乐游原上远眺咸阳古道时的悲凉景象和她内心的哀伤。秋风中,一抹斜阳照耀着汉朝帝王的陵墓,构成了一幅荒凉的景象。“阙”,指的是陵墓前的牌楼。汉陵分布在长安周围,秦娥在乐游原上望去,不见所思之人,只见这一片凄凉。结尾两句与上片结尾相呼应,从离别的伤感扩展到对历史的感慨,气象顿时壮阔,意境更加深远。

这首词以其宏大的意境和深沉的风格,展现了李白的词风。与当时流行的清丽婉约的词风不同,这首词展现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情感。陆游曾评价:“唐自大中以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诗与词的风格存在内在的交错与否定。

这首词的每一句都自然流畅,字字精炼,声音悲壮,如同金石之声。抑扬顿挫,法度严谨,没有一字流于空泛,也没有一处显摆才华或用力过猛。这样的词作,如果不是出自李白之手,也很难相信是杜甫之笔。其风格在五代的花间词中未曾见到,也不是歌席上那些歌曲所能比拟,已经开启了宋代词的格调。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