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二府三司制是如何削弱的
最佳答案
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实施了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再参与政事,而是设立了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中书门下仅保留行政权,军政则由枢密院负责,财政则由三司管理。这种权力分配使得政务、财政与监察等权力分离,而大权则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西汉时期,丞相与御史府并称“二府”,这一名称在成帝时期因罢御史大夫而废止。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设立了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和枢密院(西府),两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成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中书门下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的长官即枢密使,其地位略低于相。
明清时期,府中的“同知”是对第二知府的别称。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已经混同为一省,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由于枢密院和三司的设立,使得宰相的军权和财权被剥夺,参知政事则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导致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宋代官制实行“有官、有职、有差遣”的制度。官位象征着俸禄和职位,职则是文学之选,而差遣则用于治理内外事务。此外,还有阶、勋、爵等制度。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在乎官位的快慢;以差遣的重要程度为贵途,而非阶、勋、爵邑的有无。
在宋代,宰相职位并非固定,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中书令和侍中等职务并非都担任宰相,中书令多为荣誉头衔。实际担任宰相的多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为主。
三司在宋代初期为盐铁、户部、度支,其长官称为“三司使”,负责统筹国家财政。元丰改制后三司废除。金朝时期,三司为户部之劝农、盐铁、度支,后废除。明代三司指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清代三司则为各省的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