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羊皮鼓舞表现形式
最佳答案
羊皮鼓舞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主要在特定的宗教活动中进行,如每年二月的还愿、四月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以及请神、送神、祛病去灾等仪式。这种舞蹈分为独舞、双人舞、集体舞三种形式,通常由1到2名或多名巫师表演。
巫师们身穿特制的服装,头戴金丝猴皮帽,手持神杖和盘铃,念动经文。在舞蹈过程中,他们会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动鼓槌,通过敲击鼓面和盘铃发出的声音进行伴奏。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轻响,伴随着单一、迟缓的舞步,很快就能形成一种虔诚、神秘的氛围。当巫师们进入“神灵附体”的状态后,节奏开始加快,动作力度加强,蹲跳、转打等动作让情绪一片振奋。
值得注意的是,羊皮鼓舞的表演看似简单,却蕴含着高超的技巧。例如,著名的羊皮鼓舞《布拉兹》就需要舞者具备粗犷、稳健的特点,同时像猴子一样轻盈敏捷。舞者需要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如“拧腰转身击鼓”、“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以及一些蹲跳击鼓动作。这些动作的难度非常高,但同时也非常精彩。在高潮时,表演者和观看者都能进入一种如醉如痴的境界。
扩展资料
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羊皮鼓舞后来演变为民间舞蹈,民间在表演羊皮鼓舞时,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羊皮鼓舞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时,须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