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榆树,一季燃烧的灵魂 阅读答案
最佳答案
榆树,一季燃烧的灵魂
郭枫
老家的榆树,在群树中是孩子们不容易亲近的树。
站在大榆树下,举头望着八九丈高的树干,笔直地伸向蔚蓝的天空,天空好像就被榆树的大绿伞撑着:这让孩子们不敢兴起攀爬的妄想。何况,榆树暗褐色的树皮,苍龙鳞甲似的布满深刻的裂纹,粗糙中带有严肃。正如历经风霜的老者,只能远远地观望,可不敢靠近去磨蹭。但是,听老人家说起榆树,简直好处不尽。说榆树的生性好,既能耐干早,又不怕风雨:它的根扎在地下,扎得深,扎得广,所以,无论怎样摧折或摇撼,也休想让它屈服。说榆树的用途好,从根到叶,没有一点儿废料。虽然它长得较慢,但,长得结实,长得细致。用榆木做的家具,加工打磨,就能照出人的影儿。榆树还有诸般好处,那时候,我听不懂也听不进,真正像刻字一般雕镂在我心中的,是榆树开花时节的情景。
榆树开花的时候,季节已进入农历四月。在整个春季,群芳争艳的时候,榆树却不动声色,光秃秃的枝条,还有冰冻霜凝般的萧索。等到让桃李芳菲够了,让柳杨舞弄够了,这时.它巨大的树帽上突然爆开出一片繁花簇锦来。其实,要说榆花算是花吧,可真有些勉强。淡绿色圆点状的花瓣,很像新生的绿蒲,完全没有花的姿容和娇艳。而且花朵太小,很难分得清每朵的样子,只见圆圆的花瓣簇聚在树枝上,树枝还没长出叶子,已被花瓣密密麻麻地包裹着黏成臃肿的花务了。因此每根枝条都被繁花压得弯坠下来。整棵树,便像一顶硕大的花冠,顶在苍老而高挺的枝干上,那种生命力爆发的气势真让人心惊!
榆树开花的时候,前后不过一月,本来薄膜般的花辩,像涂上一层蜡,开始变厚而且变硬了,同时,两片花辩合成一个圆圆的荚,里面包着细粒的种子。当榆荚鼓起像小小的钱状时,榆树的种子快要成熟了。“这是榆钱哪!”老人家说“老天爷送榆钱来救咱们穷人的命啊!”,这话说得可没有一点玄虚。真不能想象那漫长的春荒是怎么挨过来的。番薯藤已经算是美味了,番薯叶子和豆饼渣子煮成稀烂的一锅粥,也是每家经常的食物。可是,所有能吃的东西,到四月中旬差不多都已吃光。这时候太阳一天比一天烈,田地里,小麦芒渐渐秀挺起来,眼看着成熟的日子没有几天了,却正是青黄不接的当口。榆钱结成了,人们把榆钱采下来,掺和一点花生朱或杂面粉蒸成窝窝头,就可以撑上好几天。更穷的人家,甚至把榆树的粗皮剥掉,把里层的嫩皮揭下来,捣成糊,和野菜搅拌起来也可以果腹。别说这些东西人怎么吃,当死亡的阴影压在头顶上,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吃的?
五月来了!从南方刮过来的热风,把麦田吹黄了。几个毒花花的太阳天,把麦穗烤得结结实实:收麦的日子,终于到了。
收麦了!疲惫的庄稼人饱餐了几顿就把那些难挨的日子抛到脑后,土地的子民,终生信赖土地。把生命和希望永远寄托在土地上。
村庄复活了。牛车和牛车碰上了头,道路和道路拉起了手。在海洋般辽阔的金色麦浪里,汉子像游动的鱼群,收割这一季黄金。在镰刀的欢唱中,大家较上了劲儿,谁都想领先窜到割刈行列的前头,谁都想得到捆扎麦子的姑娘的喝彩。这是没有人愿意认输的竞争。
村庄复活了,忙着哪!家家户户,哪能有一个闲人?年轻力壮的,每天凌晨听到公鸡叫了第二遍就爬起来,到田野劳碌一天,直到星斗当户的深夜才能再换上床边。老人家拾拾捡捡,也有老人家的活儿;孩子们,呼来唤去,跑里跑外,小腿儿可跑得没个停顿。在夏天乡村里哪能有一个闲人?
夏在燃烧。从“小暑”到“大暑”,太阳是一炉熊熊的烈焰,散发炙人的光热,燃烧起整个原野的生命之火:大豆开始分*长荚。谷子和黍稷都起节而向上蹿长。最动人的是高粱,打着一人多高的绿旌,浩浩荡荡拉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无穷无尽的旗海,扯扯连连,直达到天边。庄稼人看着遍野茁壮的庄稼,心里比什么都踏实,干起活来也就更不顾劳累。
老家的庄稼人,就是这么憨厚!憨厚得不会去探究什么叫心酸。出足了力,吃尽了苦,还不到中年,都已风霜满脸。想起老家的庄稼人,可不就像老家的榆树,根扎在泥土中,绝不动摇,枝叶伸向天空,吸取光热,拼命地要在痛苦和摧残中茁壮,然后,从里到外,整个生命是无尽的奉献。
14.“我”为什么对“榆树开花时节的情景”那样刻骨铭心?(4分)
15.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在海洋般辽阔的金色麦浪里,汉子们像游动的鱼群,收割这一季黄金。
②老家的庄稼人,就是这么憨厚!憨厚得不会去探究什么叫心酸。
16.倒数第二段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17.文章前半部分写榆树,而后半部分却用大量笔墨写庄稼人的生活,为什么这样安排结
构?(6分) 答案:
14.①榆树那种生命力爆发的气势让人心惊;(2分)在青黄不接的当口,榆钱可以充饥。(2分)
15.①面对麦子丰收的景象,人们充满了劳动的快乐。(3分)
②老家的庄稼人淳朴、坚忍(对艰难困苦具有很强的承受能力)。(3分) ’
16.①比喻、拟人(或夸张);(2分)
②形象地写出了夏季各种作物茁壮生长的情景,(2分)衬托出庄稼人内心充满着希望。(2分)
17.①榆树与老家的庄稼人有许多神似之处:根扎在泥土中,绝不动摇。拼命地要在痛苦和摧残中茁壮,从里到外,整个生命是无尽的奉献;(3分)
②由树写到人,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3分)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