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自欺!

2025-02-11 17:26:13120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自欺欺人的原始出处,但之前看了《王阳明传》的“致良知”,如今再看这“毋自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那“良知”的根源。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就是说人不通过学习就能得到的能,是为良能;不通过思考而获得的知,是为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也就是说,“良知”是人的本心、初心、真心,与生俱来,不生不灭,本自具足。

我们所说的明心见性,那个心,那个性,就是所谓的“良知”。而《大学》所云“毋自欺”,欺的对象正是这“良知”。“良知”一直都在那里,一直都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不过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发现它,甚至被世间的幻想所蒙蔽而执幻为实,这就是“无明”。无明则无法致良知,良知遭掩盖,遭抛弃,人的行为就缺乏了良知的指引,所做之事自然违背良知。而且因为我们“无明”,所以经常做着违背良知的事而不自知,这就是自欺。

所以,要做到“毋自欺”,必先明心,这也是王阳明在“良知”之前加个“致”的原因。“致”可以理解为寻求、求证之意,也可以理解为达到、做到之意。于是王阳明还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按王阳明的说法,“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因为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就看你想不想成。欲成圣人者,须做到“随物而格”,时时刻刻致良知。

而《大学》此章,可以看作王阳明“致良知”的原始版本。首先,它给“毋自欺”打了个比喻:“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就好像厌恶恶臭的味道那样,好像喜好美好的事物那样,这是人的本性。“谦”通“慊”qiè,满足,“自谦”此处可以理解为自足之意。就是说要做到“毋自欺”,那么就应当像“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那样,一切从本自具足的人性出发。否则,“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其次,《大学》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慎独:“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君子独处必然非常谨慎,因为他一个人的时候,他想要欺骗谁呢?小人则不一样,小人的思维刚好相反,总以为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总是为所欲为,不加约束,总以为别人不知道。这就是自欺欺人。但小人的所作所为,在君子面前就被一眼望穿,“如见其肺肝然”。所以小人总是在君子面前躲躲闪闪,避而远之。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