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2025-02-15 08:21:399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诸葛亮:

 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那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典型代表。

 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刘备:

 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关羽:

 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张飞:

 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赵云:

 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孙权:

 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周瑜:

 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吕布:

 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曹操:

 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马谡:

 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司马懿:

 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陆逊:

 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

 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姜维:

 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

 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

 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魏延:

 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

 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

 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貂蝉糜夫人孙夫人:

 貂蝉是一个聪慧机敏知恩图报忠义勇敢的奇女子。

 糜夫人的果敢坚决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许多男子都不及其万一的。

 孙夫人也是一位忠贞坚毅刚烈聪慧的.女中豪杰。

 董卓:

 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

 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

 董卓还是一个气量狭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贪得无厌贪恋女色之徒。

 王允:

 王允是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

 他还是一个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杨修:

 杨修为人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博闻强记

 他恃才放旷,好卖弄学问,藐视他人.最终被曹操所杀。

 袁绍:

 袁绍是一个娇纵自负遇事武断又缺少谋略的人。

 他还生性多疑遇事不决,根本听不进忠臣之言。他最后彻底失败也是难免的下场。

 刘禅:

 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

 他还只知道放纵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

 刘禅不辩是非,听信谗言,任用奸臣,猜忌忠良,最终落得束手称臣,被天下耻笑的下场。

 曹丕:

 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的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

 他更是一个为了争权夺利可以不择手段,残害手足的凶残狠毒之人。

 鲁肃:

 目光长元有雄才大略的统帅。

 他的性格中又有忠厚诚恳近乎愚钝优柔寡断的一面,也常常被人加以利用。

 此外鲁肃还是一个胸襟广阔举贤任能爱情人才处处以国家为重的社稷之臣。

 拓展:三国演义鉴赏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中的一大样式。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用叙述背景、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想象丰富,内容情节跌宕起伏,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可以“想平常不敢想,为平常不敢为”,一切光怪陆离、虚无荒诞的事情,在小说家的笔下都可以变得合情合理,从这个角度上讲小说是人们梦的寄托。

 而另一方面,小说也可以反应现实生活,人类的一切可爱、可笑、可鄙、可怜、可恨的姿态都可以在小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而小说所涉及的题材也非常的广泛,大到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称斤论两,爱情的美好,理想的陷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和挫折都是小说家们灵感的源泉。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东汉桓谭在其所著的《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认为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

 古典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雏形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当时社会出现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成为古典小说叙事的源头。神话传说已经具备人物和情节两个基本因素,散见于诸子百家书中的寓言典故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经验,历史著作已有了比较完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严格意义上说这仍然算不上是小说,只能算是小说的雏形。《世说新语》也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里面收集了许多短小精悍的小故事。

 (3)唐朝时期:古代小说的发展趋于成熟,形成了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由此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唐代三大爱情传奇是此时期的标志性作品。

 (4)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井文化的兴起,给小说创作带来深厚的土壤。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形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5)明清时期:小说开始走上了文人独立创作之路,这一时期,小说作家主体意识增强。《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明清这一段时间内涌现了无数的经典之作流传于世。如明代四大奇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三言二拍(《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聊斋志异》等。明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二十年来,破觚为圆,浸淫广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说,无一不为帖括用者。”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