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指征的特征

2025-02-16 17:21:22112 次浏览

最佳答案

1. 临床输血指征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和抗凝血酶3缺乏,伴有出血症状时需输血。

2. 在外科手术中,若PT或APTT超过正常值1.5倍,患者出现创面弥漫性渗血,或在大量输注库存全血或红细胞悬液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且病史或临床过程提示凝血功能障碍,应考虑输血。

3. 通常情况下,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来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新鲜液体血浆主要用于这种情况。

4. 普通冰冻血浆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对于不伴有贫血的烧伤早期以及某些内科、儿科疾病引起的血容量减少,应根据具体情况输注晶体液、血浆、白蛋白。

5. 大面积烧伤、肝硬化、慢性肾炎、肠痊等低血浆蛋白血症的患者,在血浆总蛋白低时,可输注血浆。

6. 洗涤红细胞用于避免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反应和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适用于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7. 冷沉淀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症患者。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8. 全血适用于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对于急性贫血患者,动脉血氧含量的降低可以被心排出量的增加和氧高曲线右移代偿。然而,心肺功能不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浓度大于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9. 手术患者在血小板计数大于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血增多。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司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后果的大小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用药等)都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指征。

10. 分娩妇女血小板可能会低于50×10^9/L(妊娠性血小板减少)而不一定输血小板。因输血小板后的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注的效果较差,所以输血小板应快速输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

11. 纤维蛋白原浓度大于0.8g/L时,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患者血液置换量达到全身血液总量时,实际上还会有1/3的自体成分(包括凝血因子)保留在体内,因此仍有足够的凝血功能。FPP的使用必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禁止将FPP作为扩容剂,禁止用FFP促进伤口愈合。

12. 小儿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确需输血者由经治医师申请,科主任核准签字后进行。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