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原文安塞腰鼓简介

2025-02-18 10:15:57100 次浏览

最佳答案

1、在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高粱地,他们朴实无华,宛如那片红土地上的高粱。南风吹拂,高粱叶摇曳,他们的衣衫也随之舞动。他们的神态沉静而平和,紧贴身侧的腰鼓,仿佛从未有过激荡的声音。

然而,当鼓点响起:看!这些斜背着响鼓的后生,如同被猛烈地震击的石块,在你的眼前狂野起舞。如骤雨般急促的鼓点,如旋风般飞扬的流苏,如乱蛙般跳跃的脚步,如火花般闪烁的眼眸,如猛虎般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发出了多么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

这腰鼓,让冰冷的空气瞬间变得灼热,让宁静的阳光瞬间四射,让疲惫的世界瞬间振奋。它让人想起:夕阳照耀下的旗帜,马蹄声与风声交织!想起:雷声滚滚,闪电万里!想起:从晦暗到清晰,再从清晰到晦暗,最终永远清晰的彻悟!

它不容束缚,不容羁绊,不容封闭。是一股挣脱、冲破、撞开的劲头!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的沉重响声,撞向长满酸枣的山崖,山崖仿佛变成了牛皮鼓面,只听见隆隆的回响。这声音撞击在观众心中,他们的心也变成了鼓面,同样是隆隆作响。这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索,翻起的带着草根的泥土,以及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快速地、大幅度地击打着。它震撼着你,燃烧着你,逼迫着你。它让你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力和强大。你惊异于这农民的躯体,这消化着红豆和老南瓜的躯体,竟然能释放出如此奇伟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孕育了这些元气充沛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载如此震撼人心的撞击!

多水的江南不适合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还有如此深厚的土层!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力量,每一个动作都伴有响声,每一个姿态都是光影的迅速变幻。每一个舞姿都让人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颤栗,让人赞叹不已。

好一个令山河痛快、想象力蓬勃的安塞腰鼓!

击鼓愈烈,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烈愈捶,思绪中不再有任何隐藏!愈烈愈捶,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扮亮、升华!人融为一片,声也融为一片……

当鼓声戛然而止,世界出奇的寂静,让人感到异常陌生。简直像是来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遥远鸡啼。

2、《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创作的散文,首次发表于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并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三课(朗读人为梓君)一同收录,还入选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和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3、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其粗犷、雄浑、充满活力的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民风民俗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哪种乐器像它这样要求演奏者与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人的表演与乐器的“表演”完全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淋漓尽致,精神、气韵、神采无阻无碍,一气呵成。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捕捉到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独特之处。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