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中的绝徼、绝徼是什么意思?

2025-02-18 11:09:2212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原文】“绝徼”jué jiào

【译文】形容极远的边塞之地。徼,边境,边界。(绝徼指遥远的边疆云南。)【满江红】《满江红·国立西南联大校歌》

【校歌词】《满江红》词:罗庸、冯友兰

【作者原诗满江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

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校歌词第一段注释:】

1、五朝宫阙:指北京。辽、金、元、明、清5个朝代都以北京为都城,辽代称燕京,金代称中都,元为大都,明、清两代都称北京,宫阙,古代帝王居住的宫殿。(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见宫阙甚壮,怒。”阙,宫门两边的望楼。2、衡山湘水:衡山即南岳(今衡阳),湘水指长沙,都是长沙的临时大学所在之地。

3、绝徼:绝,远;徼(音叫),边界,边陲。绝徼指遥远的边疆云南。

4、桢干(或干桢):桢(音真),坚硬的木头;干(音赣),树干。桢干,古时筑墙所用的木板和立柱,喻具有真才实学,能胜重任的人才,比栋梁更优。

5、九州:《尚书、禹贡》称冀、兖、青、徐、扬、荆、豫、粱、雍为九州。这里的九州泛指中国。

6、黎元:黎,黎民;元,老百姓;黎元即众民。

【校歌词第二段注释:】

1、尽笳吹弦诵:尽(音紧),纵然,尽管;笳,即胡笳,古代塞北和西域流行的管乐器,笳吹,泛指音乐活动或文化生活;弦诵,古代学校里用弦乐器和歌唱配合学生朗诵诗词,泛指学校的教学活动。

2、山城:当时系指昆明。解放后才称昆明为“春城”,称重庆为“山城”。

3、情弥切:弥,更加;指联大师生虽然生活在环境安定的昆明,但报国之情更加迫切。

4、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便,即使。成,古时称方十里之地为一成。三户,犹言只有几户人家。此句的意思是:即使战斗到只剩几里土地,几户人家,我们打败日寇的雄心壮志仍不折服动摇。

5、多难殷忧新国运:殷,深切的、深情的;殷忧,即深忧。新,更新(动词)。此句含义是:祖国灾难无穷,忧患深重,我们一定要更新祖国的命运。

6、动心忍性希前哲:动,打动,激励,振奋;动心,激发理想,振奋精神。忍,克制;忍性,行事时能控制情绪,不任性,喻目标坚定。动心忍性,精神振奋而行事坚定。希,通睎,仰慕,崇敬;哲,志士仁人,才能识见超常之人。此句含义是:值此国家危亡,人民多难之秋,必须振奋精神,坚定方向;学习前辈志士仁人,踏着他们的足迹,跟敌人斗争到底。

7、复神京:复,收复,光复;神,神圣的;神京,指北京。 

8、燕碣:燕(音烟),北京附近的燕山;碣,天津附近的碣石山。燕碣,代表京津地区。

【曾经使用过“绝徼”一词的先人:】

唐· 韩愈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诗:“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 湘 一叶舟。”宋· 周密 《齐东野语·野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明· 公鼐 《诸将》诗:“绝徼尚传 青海 箭,中原新动 绿林 兵。”

清· 吴伟业 《哭瞿稼轩》诗:“禁垣遗直看封事,绝徼孤忠誓佩刀。”

【学习感悟】为寻找含有“绝徼”一词的《满江红》,查找了好多资料:

岳飞写的《满江红》

秋瑾写的《满江红》…………

查了好多朝代人士写的《满江红》都没有发现含有“绝徼”二字。当我正准备放弃的时候,在《满江红·国立西南联大校歌》里查到了出处。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长沙大学等迁徙到了西南地区的昆明,组建为了西南联大。

1938年7月,教育部命令各校呈校歌、校训。冯友兰就为西南联大写下了这首校歌《满江红》。“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之精神深深浸润入了校歌之中。校歌歌词精炼、典雅,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集中反映了联大精神,并表达了对中国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

在这篇校歌中“绝徼”指遥远的边疆云南。

校歌深刻指出了中华民族的中兴大业需要大批的杰出人才,勉励师生们要努力教学和学习。

校歌采用的词式和韵与民族英雄岳飞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相同,富有感情的旋律,激扬悲壮,对联大师生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几十年过去,现在联大校友每当聚会,必定要高唱校歌。杨振宁曾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指挥家人动情高唱联大校歌。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