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求自然一词的本义,急。
最佳答案
虚无者,妙本之体。体非有物,故云虚无。自然者,妙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曰自然。道者,妙本之功用,所谓强名,无非通生,故谓之道。约体用名,即谓之虚无、自然、道尔。所以即一妙本,复何相仿法乎?则知惑者之难,不诣乎玄键矣。
自然是指大自然中各个事物的总体:指宇宙一切事物的总体,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怎样认识宇宙、万物生长靠太阳、对太阳系的新探索、星空巡礼、天地之间、宇宙学与科学世界观。
自然
然:如此这般,“…的样子”。
“然”的本义为燃烧之“燃”,是“燃”的本字。古人占卜时灼烧龟壳,根据灼烧后的龟壳裂纹卜算事态命运。这样做其实是基于一种假想:灼烧过程加快了事态演变的进程,使事态结果得以提前呈现;灼烧过后龟壳裂纹的形态,对应于事物火速演化后的样子,可以作为一种征兆来预示事态正常演变的结果。因此,“燃”后之所“然”可以理解成事物在经过一定的演变过程之后所稳定下来的确定态,没有经过“灼烧”、促迫而安处的状态即为“自然”。
名教与自然
自然,还是不自然,并不取决于状态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状态与环境态势的关系,取决于形态化生及其维持的机制。脱离一定的环境态势以及形态的化生与维持机制,状态本身无所谓自然或不自然。所以,“自然”的要点在于柔弱、善下,而不在于对具体的名教的顺与反。“人之道”并不总是既柔弱又善下,“自然”并不是人们想自然就自然,也不是对现状的一成不变的放任,因此,道者仍然必须去推行一种“不言”的教化。
——见广西师大《老子感悟》
道与自然
自然,在道教教义中是指“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性或状态。道教以“道”名教,将“道”作为教义思想的核心。由“道”出发,从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朴”、“一”、“柔弱”、“无为”、“不争”等观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一种性质和状态。《通玄真经》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题注称:“自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亦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曰自然也。”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万物都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得不然的。
“自然”这一概念,首见《道德经》。“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四大,指道、天、地、人。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是自然而然的。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称:“疑惑之人,不达经理,乃谓大道仿法自然。若有自然居于道之上,则是域中兼自然有五大也。”又称:“大道以虚无为体,自然为性。
道为妙用,散而言之,即一为三,合而言之,混三为一,通谓之虚无自然大道归一体耳。非是相生相法之理,互有先后优劣之殊也。非自然无以明道之性,非虚无无以明道之体,非通生无以明道之用。”这就是说,“道”不是由自然派生出来的。《道德经》还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意思是事情成功,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如此。杜光庭认为,道是无私的,“不亲其亲,不子其子,有生成遂长之功,不矜于下,不见物得其所,不知上化所为,以为自然而然也”。《南华真经·缮性》篇赞扬古时社会:“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至一,就是至道。
1、自然界;
2、自由发展;
3、理所当然。
4、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