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北大校长究竟有没有读错?
最佳答案
北大校长发言引发争议,我对此的看法是:在没有对照原稿的情况下,不能断定“jing jing学子”念错了。
在学子前面可以添加的叠字词,最常见的便是“莘莘学子”,这使一些人以为其他词都是错的,这仅说明他们中文基础不足,孤陋寡闻。据本人考证,除了“莘莘学子”,还有“菁菁学子”、“殷殷学子”、“佼佼学子”、“青青学子”等。
“菁菁”一词出自《诗经》,原意为众多的草木,引申为众多的学生,同时也有优秀学生之意。因此,“菁菁学子”既能表示众多学生,也能表示优秀学生。在没有见到原稿就质疑他人念错的人,可能是古文基础不够扎实。
“青青学子”并非“菁菁学子”的通假字,它源自“青衿”,这是周朝学子的服饰名称,后演化而来。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通过北大学生公众号发布的原稿,我们得知原文确实是“菁菁学子”。因此,林校长没有念错。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非江西籍中文系或历史系教授将瑞金读成‘shui jin’,你会认为他是白字先生还是博学?”强调非江西籍的原因是,江西人通常将瑞金读作‘shui jin’,因此本地人读‘shui’是正常的。对于不了解瑞字能读‘shui’的外省人读‘shui’,可以解释为地方口音重。
但是,外省籍将瑞金读作‘shui’是否算错?民国时期的字典将瑞金标注为‘shui jin’,因此,中文系或历史系的教授读作‘shui jin’,我肯定认为他是博学的。
然而,如果鹄字也可读作‘hao’,那么林校长的读法是否正确?如果林校长未道歉,我无法判断。但林校长确实道歉了,因此,他不算博学。
即使林校长读错了字,我们也无需嘲笑他人,因为多数高中毕业生认识的汉字约为2900-3300字,而大学毕业生一般为3100-3500字,这与汉字总数相比微不足道。
我自测得知,按照宽泛的标准认识大约3300字,属于中等水平;按照严格的标准,可能不到3000字。宽泛的标准指知道一个发音、一个意思或能组词,而严格的标准是知道发音和意思。
鹄字是否可读作‘hao’?了解其古音是关键。通过查询《说文解字》,我找到了答案:鹄字的古音为‘hao’,这与《说文解字》中的注音相符。这类字的古音与现代音不同,如斜字今音为‘xie’,古音为‘xia’。
查阅古文献《吕氏春秋。下贤》:“(得道之人)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高诱注:“鹄,读如‘浩浩昊天’之浩,大也。”高诱为东汉人,其注音证实鹄字的古音为‘hao’。
林校长将鹄字读作‘hao’是否读错?现代汉语标准来看,读错了;但从古汉语标准来看,没有读错。我撰写此文章的目的并非为林校长辩解,而是探究鹄字的古音。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