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红岩的艺术成就

2025-02-20 11:35:148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你好:

小说《红岩》出版整整50周年了,发行量超过千万册,而且被翻译成英、法、德等7国文字行销世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红岩》也由此成为重庆一张无可代替的名片。

12月7日,重庆召开《红岩》出版50周年座谈会,笔者围绕一本小说与一座城市的人文关联作了研讨发言,发现这部小说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与重庆的城市形象,有着许多有趣的相似之处。

一是小说故事结局的悲剧美与重庆仁人志士的悲壮美相一致。我们知道,小说《红岩》的最感人之处,就是整个故事充满着一种悲剧美:新中国已经诞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已经成立了,解放大军已经入川了,山城就要解放了,然而一批革命志士、有功之臣,却要在黎明之前先死去。无独有偶,小说里的这种悲剧美,我们却可以从重庆的历史中找到许多:刘伯承血战丰都、杨喑公惨烈就义、大轰炸震惊世界、校场口怒斥国贼等等,都使得这座城市充满浩然之气、刚烈之风、正义之魂。因此,《红岩》的悲剧美与重庆的悲壮美形成了和谐的统一。

二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传奇性与重庆城市发展的神奇感相一致。《红岩》的故事情节,充满了传奇。比如江姐上船的机智脱险、许云峰茶馆的巧计施救、罗世文、车耀轩就义前的千里伏笔、华子良千钧一发的秘送情报、渣滓洞白公馆的秘室暗道、双枪老太婆的神奇双枪等等,都具有极大的传奇魅力。而纵观重庆市的发展变化,也同样令人惊奇。重庆1891年才开埠,1929年才成市,可是到了1937年就成为了国民政府的陪都,成了远东的抗战中心;建国后大西南局机关不设成都而设在重庆,再次成为大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改革开放,重庆直辖,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人文各个领域的许多项目,都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些巨大的变化,都使这座城市充满了神奇的魅力。

三是小说人物特有的书卷气与重庆城市充盈的书香气相一致。《红岩》里的英雄人物许多都带有一种书卷气,这与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红色经典小说不同。《红岩》一开头就围绕如何解决《挺进报》稿源、纸张、刻版、油印等问题而展开故事,围绕沙坪坝书店的开办而发展情节,围绕重庆大学的学生运动而引出人物,这里有书卷气;罗世文、车耀轩、李敬源、许云峰、江姐、刘思扬等人物都带有浓郁的书卷气。还有在监狱里难友们所办的小报、所写的诗篇、迎春会所作的对联、相互间所传送的纸条内容,都同样充满着书卷气。因为这浓郁的书卷气,小说也更好看。

由此,我又联想到重庆这片热土古往今来所散发的书香气: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留下的诗篇,邹容、杨仓白、张培爵等留下的诗文,郭沫若、老舍、冰心、夏衍、梁实秋、张恨水、赵丹、白杨等留下的文化财富,以及当前开展的“唱读讲传”活动,都使这座城市更加儒雅厚重、鲜亮生辉。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当代当时,也可以预示后世未来。以《红岩》为线索,梳理、分析重庆人文景观的前世今生,这不仅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这座城市的价值大有益处,而且对于我们如何搞好文学创作也大有启发。生活给作品供给的营养是无尽的,反之作品对生活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