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精品6篇)

2025-03-01 10:09:3410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分享: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理解词语。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3.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通过学习,我们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思考,最重要的有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1.读准生字“丫”,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童年快乐,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独立阅读,体会想象力与快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一幅画,是一梦。今天,我们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感知:

自由读诗,正音。

自主提问:你带什么问题学习这两首诗?

梳理问题:愿望、学习生活场景、感受。

三、自主学习:

默读思考,小组交流。

汇报:读懂了什么?

体会写法,比较表达。

拓展延伸:欣赏儿童诗。

总结:多读儿童诗,丰富记忆。

四、巩固提高:

选择最喜欢的一首朗读。

仿写或续写。

五、课后准备:

预习口语交际习作二

准备童年的趣事照片。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求知精神。

2.认识生字,理解句子含义。

学习重难点:

感悟求知精神,理解句子。

课前准备:

回忆童年发现,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发现。

介绍科学知识,推测孩子性格。

二、理解发现。

自由朗读,学习生字。

默读思考:发现是什么?画出关键句子。

反复朗读,理解。

比较句子,体会表达。

三、了解过程。

默读,思考发现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画图,总结。

四、作业:

抄写句子,描述发现。

第二课时

一、感悟发现。

默读,找出特点。

讨论:孩子形象。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启发体会。

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作业:

朗读,写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4)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分享童年发现。

二、初读课文,理解发现。

自由读,理解词语。

分段,思考发现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体会内容。

理解发现过程,讨论孩子性格。

理解句子,举例。

四、联系生活,启发思考。

启发讨论,分享发现。

五、作业:

朗读,写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5)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分享童年发现。

二、初读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