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请问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具体指什么?
最佳答案
是乔伊斯吧?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象“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上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意识流”的提法,最早出现在研究心理学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后来,他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的第九章中加以详尽的阐发。
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福克纳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
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就文体特征而言,由于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因此,面对这一类文本时,解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将人物多层次的感觉印象、心理图像等贯穿起来的意识中心,从中寻绎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是对它们做出细致、准确的解读的关键。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
1、直接内心独白 直接内心独白是这样一种独白,在描写这样的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那"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他的那些解释性论述都从书页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
2、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则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像它们是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来的一样;作者则通过评论和描述来为读者阅读独白提供向导。
3、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 无所不知的描写是有一位无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写人物的精神内容和意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传统的叙事和描写方法对这种意识进行描述。戏剧式独白直接从人物到读者,无须作者介入其间,但却有一批假想的听众。它所表现的意识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内心独白那样毫无保留。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 ,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吴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等。
意识流小说代表作
1.《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
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们把不可知给了名字,因而名字为我们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实体,迫使我们把名字和实体统一起来,甚至我们可以动身去某个城市寻找一个为该城市所不能容纳、但我们不再有权剥夺其名称的灵魂。在这样一个时代,名字不仅象寓意画那样使城市和河流有了个性,不仅使物质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姿,而且使人类社会呈现出光怪陆离的画面:每一个城堡、公馆或宫殿,都有它们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样。有时候,仙女深深地隐藏在她的名字后面,受到我们想象力的滋养,随着我们想象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尽管多少年来,德·盖尔芒特夫人于我不过是一张幻灯片上或一块彩绘玻璃窗上的图像,但当完全不一样的梦幻用急流溅射的泡沫把它弄湿了时,它也就开始失去光泽。
2.《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芙)
全文就是围绕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墙上的一个小黑点,引发了她对那个小黑点有关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绪。这些思绪杂乱,没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高潮部分等等。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识而已。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记录,即主人公广告经纪人利奥波德�6�1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动。乔伊斯在本书中将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铸于一炉,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布卢姆一天18小时在都柏林的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现代史诗的概括性。《尤利西斯》以三个人物为主,除代表庸人主义的布卢姆外,还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欲主义的莫莉以及代表虚无主义的青年斯蒂芬�6�1迪达勒斯。小说通过这三个人一天的生活,把他们的全部历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川端康成的后期作品都很偏向乔伊斯的意识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暗示,所以要说这些作品,其实都没有什么很清晰的故事情节。《湖》讲述的是一位中学教师放学之后跟踪自己女学生,并且与女学生相恋之后被发现于是革去教师职务,继而又跟踪另一个年龄更小的女学生的故事,整个故事大概就是在“跟踪青春”吧,“银杏树高耸,芽叶稀疏,不足以把枝头掩盖,在斜阳的辉映下,浓淡有致,娇嫩得如同少女的肌肤一般”,此类以景衬物的描写比比皆是,“光是红色格子叠边和白帆布运动鞋之间看到的少女的洁白肌肤,就足以使银平的内心充满了哀伤,以致想死,或想把少女杀死”,这类抒情手法也大量铺陈。故事情节不多,却是在大段大段描写少女之情结、处女之情节,就像“从她圆润的肩膀可以看出她还是个处女”之类的描写,其实从圆润的肩膀又怎么能判断一个人是否处女呢,这应该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妙用吧。 在《睡美人》中,这种“变态的少女情节”越发露骨,在文中的日本,有一家叫做“睡美人之家”的小旅馆,里面专为已经不具备男人功能的垂暮老人提供一些不满20岁的青春少女,这些少女在房间内喝下特殊药物之后便会昏睡到第二天直到老人离开之后,老人在少女昏睡以后进入房间,可以任意摆布少女,少女不会醒过来,更不会知道老人的面貌,但是这些正是因为忍受不了对衰老的绝望才来到“睡美人之家”的老人即便面对这些赤身裸体昏睡不醒的青春少女,却是做不出任何猥琐的事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江口的老人,他经人介绍去了“睡美人之家”,每次都是与不同的少女同眠,不同的少女让他回想起很多不同的往事,最后一次去,是与两位姑娘同眠,其中一位姑娘在昏睡中悄悄死去。 “姑娘青春的肉体,唤醒了老人死去的心,到这家来的老人为的只是从熟睡的姑娘身上感染一下青春的气息”、“耄耋之年的死总是丑陋的呀,如果像今晚那样夹在两个年轻姑娘中间睡死过去,难道不就是老残之身的本愿吗?”“江口老人把一边脸颊压在姑娘的手背上,姑娘感受到它的分量,连肩膀都动了动,但是她无力把手抽出来,江口老人的脸颊久久地压在那上面,纹丝不动”,诸如此类的描写,通篇皆是。 类似的作品还有《一只胳膊》和《山音》等等,刚开始读时总觉得十分恶心,想到第一次阅读川端康成的《雪国》和《伊豆的舞女》时,并不是这种风格,而且《睡美人》的开篇导读中曾说过,川端康成的作品在改革之初的中国,曾引起过很大的争议,批判声相当高,直到现在,也有很多作品都未被引介到大陆来。 但是,我知道川端康成在日本乃至欧洲都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人们何以青睐他,甚至诺贝尔文学奖也毫不犹豫地嘉奖于他,我不是笃信权威的人,但是总觉得这其中必有原因,于是耐心全部看完了这一系列的作品。 正如《睡美人》文中所说:任何非人的世界也会由于习惯而成为人的世界,诸多的不道德行为都隐藏在世间的阴暗处。川端康成文学并不是在诠释日本人的“变态”,而是在诠释“人类的本性”,叶渭渠曾说过:长期以来,文学在中国是作为政治的载体,评价文学的重点放在政治思想性上,而忽视文学及根治于其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究竟何为“变态”,何为“正态”,其实没有真正的衡量标准, 我们被政治思想统治历史悠久, 川端康成放大了那些被我们所拒绝或觉得丑陋的思想,动摇了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当我们觉得“变态”时,那是因为内心的阴暗面被彻底挖掘出来并且被无限放大了,无法面对和自视。 少女之情节和处女之情节都无可厚非,那些总歌颂着青春,追忆着年少的人们,其实内心深处不也正是有着“少女之情节”么?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